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今年,随着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的机构整合,文旅融合按下了快进键。 “诗与远方”如何更好地融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医院作出了生动的示范。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带火了故宫文物修复师群体,今年6月9日,“2018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起,故宫文物医院首次试行开放。 如今,在文物修复师工作的文物医院,公众可以看他们如何在故宫修文物。 全球最强大的文物修复机构打开...
如果你看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不是觉得修文物这么沉稳大气又好看,很想近距离看一看呢? 本周六下午2点,在杭州城西丰潭路409号的省档案馆新馆,就有这样一个好机会。 本周六,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首席专家、教授陈子达将带领学生,在浙江省档案馆新馆现场进行青瓷修复,而且现场接受修复订单,还是免费的。 这是浙江省2017年社科普及周主题活动——青瓷与“一带一路”的第六场活...
广受好评的大陆电影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即将于10月6日在台湾上映。该纪录片导演萧寒2日在台北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摄制团队里集聚了多位台湾优秀电影工作者,双方合作愉快,“这一切都是缘分”。 “我来过台湾很多次,很喜欢台湾‘小清新’的文化气息。”萧寒说,自己年轻时,台湾导演侯孝贤、杨德昌等人的电影作品带给他很大影响,而这次与台湾电影人合作则给了他和电影很大帮助。 萧寒说,两岸对于故宫和...
广受好评的大陆电影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于10月6日在台湾上映。该纪录片导演萧寒2日在台北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摄制团队里集聚了多位台湾优秀电影工作者,双方合作愉快,“这一切都是缘分”。 “我来过台湾很多次,很喜欢台湾‘小清新’的文化气息。”萧寒说,自己年轻时,台湾导演侯孝贤、杨德昌等人的电影作品带给他很大影响,而这次与台湾电影人合作则给了他和电影很大帮助。 萧寒说,两岸对于故...
王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上官云 摄 王津火了,在他55岁的时候。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片中讲述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漆器等领域的稀世珍宝的修复过程,引发了年轻一代的追片热潮。片中的故宫文物修复师也“一夜走红”。55岁的钟表修复师王津,因其儒雅睿智的气质,被年轻网友称为“故宫男神”。 4月9日,作为河北博物院文博讲坛“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讲座的主讲人,...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每年提交的提案都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单霁翔带着16份提案参加今年政协大会,内容涉及故宫文物保护立法、资源利用、周边古建申遗等。 去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多家电影网站都给出高分评价,七成点赞来自18至22岁的年轻人,对此单霁翔表示,年轻人喜欢《修文物》最让我感动。 单霁翔说,预料到可能会有一些人喜欢。但没想到会受到年轻人喜欢。这部片子,...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导演萧寒说:“日子,就是日复一日。正是故宫师傅们的平实、慢生活状态打动无数年轻人,而年轻人其实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 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成为年度最火爆的纪录片,导演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这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虽然票房遇冷,但导演萧寒主编的同名书籍却引发关注。12月25日,该书撰稿、河南籍作家绿妖,参与书籍插图拍摄的摄影师陈卓和该书策划杨晓燕来到郑州,做客松社书店并分享了创作历程。 纸质书跟电视纪录片和电影有何不同?绿妖认为文字与影像是不同的表达方式,纸质提供了更有深度的阅读。作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独立作家,今年8月,绿妖在郑州参加完活动后收到了杨晓燕的写作邀约,“杨老师说...
既活一世,何赋价值? 这部让我跪舔的纪录片,要上大电影了。 虽然很多人早就看过,我还是忍不住再推一发。 请无视一个迷妹的任性。 它的名字,叫《我在故宫修文物》。 点开它,只是打发时间的无意之举;爱上它,只需一秒钟。 1 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一群“医生”,专给文物治病的顶级文物修复师。 老一辈的师父们,大多是学徒出身,他们把整个青春都献给了这些静默的文...
已在故宫文保科技部工作了36个年头的史连仓正在擦拭一件木器。 今年初,3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首播,并在视频网站上收获极高人气,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之一。如今,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于12月16日在全国上映。 这部把镜头对准故宫工匠的影片,用细腻精致的画面展示了故宫文物修复师的匠人风范和生动逗趣的日常生活。本片导演萧寒认为:“影片从人文和人性的角度呈现‘大历...
11月28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穗举行全国首映,同时作为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首映影片,启动本届纪录片节公众展映活动。 《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等领域的稀世珍宝的修复过程,和殿堂级的“文物医生”以及他们的“文物复活术”。2016年1月,同名3集电视纪录片一经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后,受到观众高度赞誉。 导演萧寒当日在接受...
《我在故宫修文物》剧集版今年初在央视热播。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将定档12月16日上映。萧寒导演表示,此次电影版的发布,一方面是为了回应粉丝的期待,另一方面是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能让纪录片作为一个真正的电影类型走进中国的电影市场,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他希望大家能够再度关注渐渐被忽视的工匠精神——对于博物馆来说,在这些技术层面的“手艺”之上的,实际上是对文物,对中华民族文化瑰...
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将于12月12日开幕。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承办,111个国家和地区共4059部/集纪录片参评、参展,刷新亚洲地区纪录片节纪录。作为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展映品牌——2016“金红棉”影展的开幕影片也已经确定,深受关注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将于11月28日登陆中山纪念堂,比全国公映时间还早了...
昨天上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博士在南京博物院进行主题演讲,向南京市民介绍目前故宫博物院发展的现况。单霁翔透露,今年在网上热播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正在准备推出院线版,计划在本月内亮相。 “《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故宫里长年在幕后从事文物修缮的人们呈现在面前。公众评价之高,出乎预想。”单霁翔笑言,这部3集纪录片吸引了更多人对故宫博物院、对文物工作的关注,它也像一张“招聘启事”,今年故宫博物院招...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2016年央视纪录片的开门巨献。虽然这部纪录片在播出时未能引发话题。然而经过几个月的“发酵”,这部每集投资只有50万的小成本纪录片开始反转,迅速走红网络,更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的追捧者。“修文物”这个平时距离观众十万八千里的学术词语也变成文化热词,其中所展现的手艺魅力以及文化自信更是让这部纪录片在社交网站的评分高达9.5分。那么,骨骼清奇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底为什么这么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