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寒:故宫师傅的慢生活打动了年轻人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导演萧寒说:“日子,就是日复一日。正是故宫师傅们的平实、慢生活状态打动无数年轻人,而年轻人其实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
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成为年度最火爆的纪录片,导演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这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
纪录片侧重于文物修复的日常,而这些修复师本身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近日,新经典文化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同名书籍,导演萧寒主编,作家绿妖深入故宫采访12位文物修复师,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
书本与电影的侧重不同,萧寒说《我在故宫修文物》同名书籍并不是简单的纪录片文字版。“相比影视内容,书有一个很大的延展。因为影视创作有它自身的规律,由于剪辑的关系,留下的镜头内容有其自身的取舍,但是有很多被剪掉的内容也很有价值。此外对于那些我们没有记录和呈现出来的东西,书也是一个很棒的补充,也帮助更多的人用自己的想象填补镜头背后的东西。”
2月25日晚,导演萧寒做客上海西西弗书店,向读者们讲述故宫修复的技艺与历史、古老的师承关系和情感、日复一日的庸常与伟大,以及纪录片的片刻与真实。
“这是一个很慢的故事,但我们不得不讲得快一点”
2016年1月,《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首播,随即在Bilibili迅速走红,点击量超200万,全网播放量近亿。片子在B站走红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弹幕挡脸糊全屏,“8刷”“第四次!为了王津师傅再看!”“建议关闭弹幕食用”……大量从屏幕飘过的评论是观众喜爱此片的最好证明。
萧寒自己也没想到这部纪录片会如此火爆。创作该纪录片的缘由还是因为萧寒的创作搭档清华大学教授雷建军在参加中央电视台《故宫100》拍摄时,不经意间发现了文保科技部的这些技师们,雷建军觉得他们的生活非常值得记录。
“按照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分法,现代的农、商都和古代不太一样了,但‘工’这个体系却保存得很完整,手艺人还在传承着这一千多年来的工作方式。这同时也触动到了我,于是有了记录他们的想法。”
纪录片在B站爆火前,萧寒对这个网站以及年轻人的弹幕刷屏模式还不了解。在了解B站的受众群体后,萧寒对年轻一代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以前觉得90、00后很难和我们60、70后有共同之处,但事实证明人的情感是相通的,能打动你的也会打动他们,他们内心也有一个叫‘情怀’的东西,这是我最大的发现。而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引爆这部片子,我觉得很高兴,因为现在年轻人的审美取舍会决定未来年轻一代的审美趋势。”
纪录片也成了故宫的“招聘活招牌”,今年应聘故宫文物修复师的人数突破了两万人,而故宫只招一百余人。萧寒笑道:“能把观众转变为粉丝,我觉得这是对我们的一个表扬,这是对我们所做的事情的一个巨大的肯定。”
萧寒说,《我在故宫修文物》最早电影版剪辑的时长是3个小时,但是没有太多人有耐心在电影院里坐3个小时看一部纪录片,因此最终呈现出的大电影时长为86分钟,“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笑的对比。我们是讲述一个很慢的故事,但是我们不得不讲得快一点,因为这个时代和当下的市场给我们讲故事的时间、空间并不多。因此我们影视作品的节奏只能越来越快,而我片子的时长也只能尽力压缩。”
“那些追求速度、粗制滥造的片子其实是不尊重观众,我打心眼里认为有的观众比创作者看待问题更为透彻,不要低估观众,观众懂你的好,更懂你的不好。当然,我也会规避自己沉溺到别人的反应中去,我不想我的创作变成投机取巧、迎合他人,我还是想保有自己更独立的审视。”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映21天的时间里收获票房622万。萧寒说自己内心其实很开心了,“六百多万的票房意味着二十多万人走入电影院看一部普普通通的纪录电影。虽然相比大片以及一些商业推广成功的片子来讲,我们在电影市场是可忽略不计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使萧寒获得了很多傍身之名,故宫修复师们身上也被贴上了“传承”“使命”“匠心”等标签。然而萧寒表示,修复师们并不认为自己与这些“高大上”的标签有关,萧寒在那些文物修复师身上看到最多的就是他们常说的六个字——”磨性子、不能烦”。
“文物修复工作最忌讳的一个字就是烦,但凡有一点心浮气躁,在修复过程里都有可能毁坏整个文物。因此这些文物修复师的师傅在他们进门第一天就告诉他们,要学会磨性子,什么时候性子不着急了,才可以把文物交到他们手上。”
“我在剪片子的过程中,有一个镜头是故宫开门后,陶瓷组的纪东歌骑车去她的办公室,开始打磨各种铜、纸。其实打磨工作非常枯燥,我当时内心的创作想法就是把这样的镜头堆积到观众有点烦的时候,然后把‘磨性子、不能烦’这句话拎出来。我们现在越来越烦,或者说让我们烦的事越来越多。而我从他们身上知道,静是在心里头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