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日前,在经过最后数个周期的纯水浸泡后,宁波“小白礁I号”船体构件浸泡液的电导率趋于稳定,这标志着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组织实施的“小白礁I号”沉船船体保护工作完成了第一阶段——脱硫脱盐的处理,取得重要进展。 宁波“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发现于2008年。2013年,国家文物局对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报的“小白礁I号”船体保护方案(I期)进行了批复立项。根据相关方案,宁波“小白礁I号”沉船船...
船行八面风,望日月星宿而进。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离不开舟船的扬帆起航,但船难也总是如影随形地笼罩在变幻莫测的茫茫大海上。 “小白礁Ⅰ号”,一艘清代道光年间的外贸沉船,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活化石”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100多年前,这艘满载着景德镇青花瓷和宁波小溪石的商船从宁波港出发,驶向远方的异国。不幸的是,船出发不久即触礁沉没,大海深处成了它最后的终点。幸运的是,3年前“小白礁Ⅰ号”被发掘出水,...
5月21日,在河南郑州举办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宁波“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等全国21个考古项目获得中国考古学界最高质量奖——“田野考古奖”。 “小白礁Ⅰ号”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东南约26海里的渔山列岛海域,埋藏在北渔山岛小白礁畔水下24米。该沉船遗址于2008年10月在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中被发现。2014年7月,拆卸出水后的“小白礁Ⅰ号”船体构件进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
“小白礁Ⅰ号”位置示意图 “小白礁Ⅰ号”发掘现场全景 “小白礁Ⅰ号”船体构件在宁波基地内边保护边展出 5月21日上午,在河南郑州召开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中国考古学界最高质量奖——“田野考古奖”颁奖仪式在此盛大举行。宁波“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等全国21个考古项目获此殊荣。 “小白礁Ⅰ号”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东南约26海里的渔山列岛海域,埋藏...
日前,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的“小白礁I号”船体科技保护专家论证会(2015)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宁波召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京博物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浙江省文物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同会诊“小白礁I号”船体科技保护工作。 与会专家在实地观摩“小白礁I号”船体保护现场及宁波基地科技保护实验室建设情况...
很多人以为,考古发现在于“发现”,而且最让人向往的,一定是“突然”或“偶然”发现所带来的震撼和眼球。事实上,所有发现的前提,带着必然性——基于长时间科学探索和研究的结果,往往是5年、10年,甚至更久。所以,虽然是2015年度的考古新发现,但这个名单里,有好几项发掘已经开展多年。 比如,宁波“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遗址,时间表是这样的:2008年,在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时发现沉船;2009年,重点调...
12月10日,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的“小白礁I号”船体科技保护暨宁波基地科技保护实验室建设专家论证会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内召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刘曙光院长、詹长法副院长、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张治国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周双林副教授、南京博物院原副院长奚三彩研究员、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李国清研究员、我所王结华所长、林国聪副所长等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证会。会议由浙江省文物...
船体构件分层浸泡 日前,专门为“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构件量身打造的三层托架安放到位。从此以后,船体构件在宁波基地沉船修复展示室内浸泡池中的存放面貌焕然一新。 根据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的《宁波“小白礁Ⅰ号”沉船现场保护与保护修复方案(Ⅰ期)》,“小白礁Ⅰ号”沉船总体保护计划将分为脱盐脱硫、脱水定型及复原安装等三个阶段,目前正在开展的是船体构件硫铁化合物和盐分的脱除,主要采用药剂浸泡和去离子水循环...
对部分船体构件样品进行资料采集和现状评估工作 近距离观察船体构件 开展样品采集工作 2015年8月5日至6日,多位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沉船保护方面的专家齐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标志着“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启动。 2015年6月,我所根据相关规定,对“小白礁I号”沉船保护修复(I)期2015-2016年度工作项目进行了公开招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标了该...
昨天下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在市图书馆进行了一场《“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水下考古》的讲座。柴晓明表示,“一带一路”战略与古代中国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往密切相关。如果大家了解了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就容易理解现在的“一带一路”战略。 对于宁波,柴晓明很熟悉,他说:“我们的国家水下遗产保护基地就是与宁波合作建立的,基地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小白礁Ⅰ号沉船。它的发掘结束了...
超纯水设备正在工作 11月6日,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购置的一套RO-EDI超纯水设备完成了安装和调试,顺利通过了验收并正式投用。设备将在“小白礁I号”沉船船体构件脱盐处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白礁I号”沉船在海底埋藏近200年,船体木材基体含有大量的海水中的可溶盐。如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去除,在木材脱水定型保护修复处理后,一旦外界环境发生改变,里面的可溶性盐必将发生溶解-结晶循...
爱好水下考古的市民,一定还记得前年“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活动在全国引起的轰动。时隔两年,记者老听到有人念叨,“小白礁Ⅰ号”怎么样了? 昨天,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我们找到了答案。目前,“小白礁Ⅰ号”船体正在基地进行保护修复,1000余件船载文物也在馆内进行了首次展出。这也是在我国首个挂牌成立并首先落成投用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小白礁Ⅰ号”沉船是一艘下沉于清代道光...
水下钉标牌(“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队提供) 出水文物(部分)黄全吉 文/图 5月21日至7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渔山“小白礁Ⅰ号”二期水下考古工作告一段落。经过两个月的打捞,“小白礁Ⅰ号”船体发掘与现场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累计下水作业500余人次,总潜水时间超过2.7万分钟,新出水各类船载文物共145件,主要有碗、豆、盘、勺、杯等青花瓷器和碗、罐、器盖等五彩瓷器,也有酱釉陶罐和砝码...
7月14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小白礁Ⅰ号”2014年度水下考古发掘第一次工作汇报会在宁波北仑春晓滨海新城举行。 与会代表听取了《“小白礁Ⅰ号”2014年度发掘工作汇报》、《<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情况汇报》、《“小白礁Ⅰ号”船体保护工作汇报》和合作单位、水下考古队员代表发言。 会议认为,此次“小白礁...
昨天清晨,象山石浦港码头,微风习习,薄雾弥漫。 宁波象山“小白礁号”发掘主工作船“满洋2004”号静静地停靠在象山石浦码头,船上的水下考古人员和打捞人员们虽然被晒黑了许多,但每个人都面带成功的喜悦,因为他们已经顺利完成了任务。 昨天,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历时40多天“小白礁号”船体发掘与现场保护工作已顺利结束,新出水船载文物145件。据现场专家介绍,“小白礁号”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