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小白礁I号”沉船船体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在经过最后数个周期的纯水浸泡后,宁波“小白礁I号”船体构件浸泡液的电导率趋于稳定,这标志着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组织实施的“小白礁I号”沉船船体保护工作完成了第一阶段——脱硫脱盐的处理,取得重要进展。
  
  宁波“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发现于2008年。2013年,国家文物局对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报的“小白礁I号”船体保护方案(I期)进行了批复立项。根据相关方案,宁波“小白礁I号”沉船船体保护工作分为脱硫脱盐、脱水定型和拼装复原三个阶段,预计整个保护周期长达10年。待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基本建成、保护条件成熟后,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方联合多方力量,于2014年7月将船体发掘出水。在完成现场保护后,船体随即运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沉船修复室,边保护边展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船体构件脱硫脱盐期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秉持保护与展示并举的理念。在“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中,有“小白礁I号”遗址1:2的模型,观众可以了解其在水下原位的情况。透过通电玻璃,观众可以看到船体科技保护与修复的全过程,在展厅里还有虚拟复原的船体模型,观众可以了解“小白礁I号”的大概面貌。通过上述措施,做到了让公众第一时间共享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外,大体量的沉船尤其是海洋出水船体的保护,至今仍是世界性的难题。国内外之前在这方面有过一定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有很多惨痛的教训。因此,在进行“小白礁I号”船体构件脱硫脱盐的过程中,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牢固树立课题意识和科研意识,在船体资料获取、木材损伤评估、硫铁化合物脱除、脱硫效果监测等方面,与诸多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小白礁I号”作为浙江省第一个海洋出水沉船保护项目,也是国内目前正在开展船体保护的三艘海洋出水沉船之一,其保护工作的平稳有序、科学严谨与开拓创新,为国内外的出水船体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