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破碎的珍贵文物。 修复古书籍犹如“绣花” 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我们惊叹匠人的修复技艺。在毫厘间的展示下,古文物走向了新生。在四川眉山,也有这样一位神奇 的“ 文 物 医生”——文物专业修复师刘良勇,他为文物实施“外科手术”,让它们的昔日风采得到重现。 为修复一幅画耗掉整整三个月 三苏祠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掩盖在一片绿荫下,穿过细长的走廊,拐几个弯才能找到,...
■郝建文第一张壁画临摹作品。 ■工作中的郝建文。 从春节前开始至今,河北博物院开展的有关敦煌壁画的数字化展览,在石家庄已经成为众多市民口中经常谈论的话题。每天增多的观众,良好的口碑,让大家感受到了大漠文化带来的震撼。而这次展览的负责人郝建文,则是一位在文博工作中兢兢业业苦干了30余年的考古人,从年少时期参加工作开始,他就与考古中的壁画临摹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观众的热情就...
从事敦煌壁画复制、古建筑修复的中国文物专家李东方和吴书瑞,在数十年间,以工匠精神,延续国宝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作出卓越贡献。近日,包括他们在内的50名“北京榜样”人物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常沙娜为李东方题词致贺。首都文明办供图 李东方扎根戈壁数十年,致力于用珂罗版技术复制敦煌莫高窟壁画。 她与敦煌结缘,源自一篇新闻报道。1983年,日本画家平山郁夫参观敦煌莫高...
端门数字博物馆——“数字多宝格”项目。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从诞生之日起,博物馆就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然而,文物的消耗损毁、物品存放空间的地理跨度、物理展示空间的不足等客观限制,都给人们提出如何解决博物馆局限性的问题。 去年,拉丁美洲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导致90%的文物被焚毁。该馆已有200年历史,曾收藏逾2000万件文物,火灾令全球很...
沈正国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公元761年,当流寓成都的杜甫听到蜀地的丝竹之声时,甚为惊讶地写下此诗。这说明早在唐代,天府之国的急管繁弦之音就已绕梁不绝。 如今,盛唐景象已经无处可寻,只有与前蜀高祖王建一同沉睡在永陵墓中的“二十四伎乐”石雕,还留下唐代宫廷燕乐的缩影,让我们能够依稀一窥得那盛世歌舞的场面。“二十四伎乐”毕竟是石雕,要怎样...
一阕晚唐的盛世欢歌,一代君王的起伏潮落。 走进位于成都永陵博物馆的前蜀高祖王建的陵墓,看着棺床束腰部所雕刻的“二十四伎乐”,其定格了千年前晚唐宫廷乐舞的繁荣景象,也在无意中缩影了当时成都音乐文化的发达与昌盛。 今年是成都永陵落成1100周年暨考古发掘75周年,不仅有“全国五代十国文物信息交流论坛”在成都盛大开幕,更有“唐音铿锵--永陵‘二十四伎乐’音乐文化展”展览,用20余件仿唐乐器及...
二十四伎乐之击羯鼓伎。 二十四伎乐之吹排箫伎。 仿唐乐器五弦琵琶。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是诗圣杜甫对盛唐成都繁弦急管的无尽赞美,亦是千年前这座东方音乐之都的真实写照。今年正值成都永陵落成1100周年暨考古发掘75周年,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重现唐代音乐文化的盛世繁华。 11月28...
杨利群(左一)正在教授学员人工纸浆修复法。 本报记者 郑海鸥摄 未修复的纳格拉洞藏经。 本报记者 郑海鸥摄 处于修复过程中的纳格拉洞藏经。 本报记者 郑海鸥摄 7月13日,是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举行的第五次藏文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的最后一天,41名来自5个省区市的学员和往常一样准时来到教室。面对破损古籍,学员们一个个小心翼翼。大家不时向导师“杨老师”发问具体方法技巧,...
人民网(微博)北京8月1日电 不久前,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主办,汇聚近十年来陕西主要考古发现的“陕西古代文明”开展。展览不仅展出逾3,000件难得一见的精品文物,首次运用高科技声、光、影技术,让民众近距离观赏文物、触摸历史,更直观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身临其境感受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宏伟和深邃,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陕博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现代高科技和传统文化的巧妙融合,是“陕西古代...
银蓝油滴束口盏银 “火凤凰” 银蓝油滴束口盏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江粤军 “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这是精通茶道的宋徽宗为建盏写下的诗句。意为用兔毫建盏烹茶,能使在旁的佳丽陶醉得进入梦乡。实可谓“茶不醉人人自醉”。 自近日起至8月5日,来自南平建阳区的300件建盏在广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中心展览馆展出。策展人谭伟彬曾两次前往建盏原产地进行勘察,走访了许多名家作...
图为一名观众使用放大镜观察苏绣的细节。 7月29日,“2018古绣斋典藏苏绣艺术展”在江苏苏州静思堂落幕。20多年前,古绣斋创始人王勤出于对苏绣艺术的喜爱,开始了传统苏绣制作传世名画的创作与收藏。她成立工作室,寻访名画家与苏绣艺术家,从画稿的选定、勾稿、配色、刺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使得一批传世名画在苏绣上获得新生。
7月29日,“2018古绣斋典藏苏绣艺术展”在江苏苏州静思堂落幕。古绣斋创始人王勤是本次展出作品的拥有者,20多年前,出于对苏绣艺术的喜爱,王勤开始了传统苏绣制作传世名画的创作与收藏。在苏绣工艺大师李娥英、夏水金等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她成立了工作室,寻访名画家与苏绣艺术家,从画稿的选定、勾稿、配色、刺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使得一批传世名画在苏绣上获得新生。 7月29日,王勤在向观众介绍展...
巧匠李文涛 “瞎掰”又名鲁班枕,是一个翻手为座、覆手为枕的木制生活用品。为了让失传近百年的技艺薪火相传,密云县十里堡镇靳各寨村农民巧匠李文涛抢救并复制了它的美丽。 李文涛15岁那年,在姥姥家第一次偶遇了“打开后能当板凳,睡觉时能当枕头”的稀罕物件,非常好奇。当姥姥告诉他这个物件叫“瞎掰”时,好奇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中。 后来,李文涛得知“瞎掰”背后还深藏...
“我一直梦想着来到中国,感受东方古老文明,探寻陶瓷艺术之根。”踏进景德镇古窑景区,来自荷兰代尔夫特市皇家陶瓷工厂的陶艺师雨果兴奋不已。 苍翠欲滴的林荫小路,高耸入云的窑炉烟囱,幽扬悦耳的瓷乐雅韵,传承千年的制瓷技艺,让前来“朝圣”、“寻根”的雨果流连忘返。轻抚百年历史的古窑建筑,他难掩心中激动:“我终于踏上了祖先400年前到过的土地!我的家乡能成为著名的欧洲陶瓷城,这一切都受惠于明代景德镇的...
今年,故宫博物院花样频出,“复活”文物。单霁翔说,以往,故宫每年大约只有1%的馆藏文物有机会展出。受到场地制约,每年故宫都绞尽脑汁希望为更多文物提供展出机会,目前文物“露脸”比例基本达到2%。到2020年,每年“露脸”比例将扩大到6%。 故宫 单霁翔接受采访的地方,是2006年复建的建福宫花园,各类花朵绽放。“我们在北院区培育了海棠花,过段时间将在文华殿前展示。”在单霁翔看来,各类宫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