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无墙博物馆”超越时空 “复活”尘封的艺术
2019-02-21 13:37:40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已浏览次

端门数字博物馆——“数字多宝格”项目。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从诞生之日起,博物馆就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然而,文物的消耗损毁、物品存放空间的地理跨度、物理展示空间的不足等客观限制,都给人们提出如何解决博物馆局限性的问题。
去年,拉丁美洲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导致90%的文物被焚毁。该馆已有200年历史,曾收藏逾2000万件文物,火灾令全球很多人扼腕叹息。最近,巴西国家博物馆积极借助图像识别和大数据技术,意欲打造线上“数字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亚历山大·科尔纳表示,将尽最大努力把这次火灾损失降低,征集寻找更多的博物馆数字资料,并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传播。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给艺术存续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英国泰特美术馆的在线展览《消失的艺术展》完全虚拟地展出了最近一个世纪中因盗窃、毁坏等原因而消失的世界名作;过去,遍访世界上所有收藏荷兰画家维米尔作品的博物馆可能要花上数年,现在只要鼠标双击一下,即可踏上数字之旅。
数字化让博物馆超越时空的限制,让艺术“复活”,也打破了人与艺术之间的隔阂。早在上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安德烈·马尔罗就提出“无墙的博物馆”概念,强调博物馆与受众之间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的消弭。如今,数字技术不仅让艺术不再受“墙”的限制,还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与公众互动模式。人工智能语音使艺术欣赏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可实现人与绘画、音乐等内容的自由会话交互,让观众与艺术“对话”成为现实。沉浸式展览营造出声、光、电、艺术完美结合的华丽场景,为观者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数字技术重塑了人与艺术的关系,也让观众更主动地介入甚至加入艺术创造过程,以充满生命力的态度独立思考、自由创作。在纽约,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甚至让参观者利用数字笔来探索整个展览和收藏,即便是天马行空的勾勒,在互动技术的联想呈现下,也能幻化为艺术品,加入到库藏中,使观众由展览的参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今天,在数字化博物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就让人们看到了两者汇集的强大力量。数字化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让博物馆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完成了人与艺术从“静观”到“融入”的转化。这正是“无墙博物馆”的魅力所在。
责任编辑:思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