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宋青白釉印花瓷六方细流执壶 “南海一号”出水凝结物 本报广东阳江电 在经过20年的等待后,沉没海底的“南海一号”终于在前天浮出水面。“南海一号”里究竟藏了什么宝贝,不仅读者关心,我们这些在现场的记者也很好奇。因为保护文物的需要,对“南海一号”进行考古发掘及破解船内的秘密,还需很长一段时间。阳江市政府似乎了解记者们的心事,昨天,他们邀请了一些记者参观了阳江市博物馆,公布了一批先期出水的“...
“南海一号”上的黑胡椒遗存。(社科院考古所供图) 在“南海一号”沉船上,植物考古学家发掘、鉴定了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31粒胡椒遗存,它们为这艘瓜果飘香的南宋福船平添了一丝热带风情。 胡椒起源于南亚和东南亚,是世界广泛使用的香料之一。它在中国的身影最早见于唐代志怪小说《酉阳杂俎》,但实物证据一直阙如。此次在“南海一号”发现的胡椒遗存表明:至迟在13世纪中早期,中国人已经利用它烹调食物。 ...
南海是片绝对神秘的区域,它与地中海、加勒比海齐名并称世界三大沉船坟墓,随着举世瞩目的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终于整体出水,有关南海沉船的大猜想再次被引爆。 2007年12月27日,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远洋贸易商船,荣耀加身的“南海一号”正式出水。2002年3月以来,国家水下考古队从“南海一号”中先后打捞出4000余件名贵瓷器,包括青白釉六方执壶、青白釉四系...
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的考古发掘一直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它是一把打开宋代船舶制造和民间瓷器烧造秘密的金钥匙。 目前,专家已经确认南海一号就是中国古代三大船型之一的“福船”,而且是专门适合在南海航行的船只。船上除了船员以外,还有大量跟船压货的小商贩。但是他们只能和自己的货物一起,住在空间狭小的货仓内。 属于经典船型 结构复杂人货混装 专家介绍,文献中有记载,小商贩出50两银...
图: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打捞出水 资料图片 以史无前例方式被“整体打捞”出水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歷经10年发掘,已出土文物21000馀件套、标本2600件,考古人员将在2018年完成对船上货物的发掘工作。从今年6月开始,“南海一号”出水文物首次赴境外展出,同时计划在国内外举办一系列展览,未来“南海一号”将以精彩纷呈的考古成果向世人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歷史风采。 ...
6月8日,“东西汇流——十三至十七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展览8日在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开幕。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汉堡市文化与传媒事务参议员卡斯滕·布洛斯达等嘉宾共同出席开幕式。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和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承办,选取的110件/套文物展品来自中国国内多家文博单位,其中“南海一号”出水文物为首次赴境外展出。 史明德表示,汉堡...
“东西汇流——十三至十七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展览8日在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开幕。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汉堡市文化与传媒事务参议员卡斯滕·布洛斯达等嘉宾共同出席开幕式。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和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承办,选取的110件/套文物展品来自中国国内多家文博单位,其中“南海一号”出水文物为首次赴境外展出。 史明德表示,汉堡与中国的交...
图:“南海一号”仿古船2015年春节期间曾出访珠海 据香港大公网报道,从1987年偶然被发现、2007年整体打捞至今,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还没有完全露出真容。目前,古沉船所在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在进行申遗改造,下半年将以全新面貌迎客,届时古沉船整体将在加装的集气罩中进行恒温恒湿保护,游客可以通过透明玻璃直面考古现场,欣赏各种精美出水文物,多角度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歷史。近日,香...
目前,“南海I号”沉船及沉船点正在参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将于近日实行闭馆改造。 10月29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发出了闭馆申遗改造预告,预告称:根据国家文物局、广东省文化厅、阳江市政府工作布署,“南海I号”沉船及沉船点正在参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确保观众安全和文物安全,加快实施申遗保护展示工程,广东海上...
中国考古史上有两艘著名的沉船——南宋时期的“南海一号”和明朝万历年间的“南澳一号”,今日起至9月18日,两艘沉船的出水文物将和粤港澳三地博物馆共计180多件(套)馆藏珍贵文物一起,现身深圳博物馆“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这些文物囊括了中国各个朝代的代表瓷窑,另有当年针对法国、日本等国烧制的浓郁异域风情器物。 据介绍,本次海上瓷路大展由深圳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香港艺术馆和澳门博...
图为出土文物和挖掘现场。陈小阳摄 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以开窑设灶制瓷而得名,磁灶人烧制陶瓷已有1500多年历史。磁灶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陶瓷产地之一,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的民窑,生产始于南朝晚期,盛于宋元,延续于明清及近现代。 据《泉州晚报》报道,近日,在磁灶制陶发源地之一的岭畔村,村民在翻建老房子时意外发现窑址堆积层,其中挖出的大量瓷器碎片与前不久“南海一号”上发现的瓷器相同,这...
在水下沉睡八百多年后,满载船货的“南海一号”古沉船历经整体打捞和考古发掘,目前已出土文物超过1.4万件套。专家推测它是属于南宋中晚期一艘“福船”类型的古船。9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在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发布“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最新进展,公布沉船类型、船货发掘最新发现以及推测的沉船年代等重要考古新发现。 “从已发掘暴露的船体结构和船型判断,‘南海一号’...
图为“南海一号”挖掘现场。本报记者 王 珏摄 图为龙泉窑系青釉菊瓣纹碟。本报记者 王 珏摄 目前最大的宋代沉船已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从中可一窥当时的陶瓷技艺和海外航运 南海一号,带你阅千年 沉船,是一条人们了解过去的隐秘通道。数年前,宋代沉船“南海一号”成功实现整体打捞,吸引众多目光。如今,经过发掘保护,沉箱(特制的钢结构箱体,用来固定船体和文物)内的“南海一号”已经浮出水面,随...
图为展出的南宋“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鎏金腰带。 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图为越窑青瓷双龙罂。 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1月5日消息,近日,《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七省区文物精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海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七省区联合展出250件(套)文物。本次展出的文物包括瓷器、丝绸、陶器、金银器等,展现从远古到秦汉时期、两晋到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海上...
举世瞩目的“南海一号”考古发掘现场传出令泉州振奋的消息:多名专家从迄今试发掘出的文物推断,“南海一号”始发港很可能是刺桐港(现泉州港)。而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区。 “看,又一件德化瓷器。”昨日,在位于广东阳江市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小心处理发掘出的文物。目前,试发掘工作共发掘了8000多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