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历经十年发掘 两万文物缕述海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打捞出水 资料图片

 

  以史无前例方式被“整体打捞”出水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歷经10年发掘,已出土文物21000馀件套、标本2600件,考古人员将在2018年完成对船上货物的发掘工作。从今年6月开始,“南海一号”出水文物首次赴境外展出,同时计划在国内外举办一系列展览,未来“南海一号”将以精彩纷呈的考古成果向世人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歷史风采。

 

  1987年,直属中国交通部的广州打捞局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在一条古沉船中意外打捞出金银器、陶瓷器等珍贵文物200多件。经鉴定,瓷器主要源于中国福建、浙江、江西等地,这一意外发现,立刻引起了考古学界的瞩目。据中国考古专家判断,这艘沉船极有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考古学家称它为“南海一号”。

 

  为纪念“南海一号”发现30周年,成功举行“整体打捞”10周年,25-26日“‘南海一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阳江海陵岛召开,来自中国、希腊、日本、韩国、伊朗、新加坡、柬埔寨等国的专家学者80馀人参加会议,就海洋贸易与文化交流、水下考古探测技术、出水文物保护等展开讨论。

 

  港商协助搜寻沉船

 

  为打捞“南海一号”,国家量身定做了亚洲第一吊“华天龙”号打捞船。从1987年发现,2001年在香港商人陈来发等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进行搜寻和沉船遗址精确定位,2007年採用“沉箱整体打捞”方案出水,2009年、2011年两次试发掘,到2013年启动室内考古发掘,“南海一号”现已完成大部分船货清理工作,目前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根据最新通报的考古资料,“南海一号”是一条满载各类货物的南宋时期沉船,残长22米、宽9米,共发现15道隔舱,属于中国古代三大船型之一的福船类型。福船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水密隔舱建造技艺,这项技艺在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复原宋代海员生活

 

  关于800年前的中国或其他国家的造船技术,存世记载不多。“南海一号”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歷史信息,对研究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特殊重要意义。

 

  据最新发布的《“南海一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2014——2015年发掘》,“南海一号”已出土植物种类绝大部分是可食用的植物,分水果、瓜类、穀物和香料四大类,还出土了中国至今年代最早的胡椒遗存。发掘者分析认为,这些出土的植物遗存中很大一部分或原属船员的食物和生活用品。

 

  在古代,航海是一件漫长而又危险的事情,在茫茫大海上度日,船员也有很多消遣活动。根据“南海一号”出土动物遗存的骨骼破碎情况及屠宰加工痕迹,部分动物遗存上有烧烤痕迹,说明烧烤是船员製作食物方式之一;而一件鱼脊椎骨饰品,又证明当时的船员会将部分动物残骨製成骨器打发闲暇时间。考古专家由此推测,当时船上可能出现了烤猪排、羊排、烤羊腿和烧鹅等食物,且船员通过携带幼年个体的羊、鸡、鹅和猪等来产奶、产蛋,并根据船员等级限制肉食和次级产品供应,进而保持经年累月的航海中长期有效供应食物。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