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虎头金钩扣龙形玉佩 八节铁芯龙虎玉带钩 龙虎并体玉带钩 七星纹银带钩(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提供) 博物馆寻珍录 在西汉南越王丰富的馆藏中,有一种特别的藏品,个头不大,数量不小,多达30余件。它们就是带钩。 带钩,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古代用来束腰或佩挂物品的挂钩。它曾经是古人尤其是男性贵族、文人与士兵的日常用品,非常流行;而且历史也很...
采料、切割、雕刻、打磨……从发现一块可制成砚台的石头,到无数次刻刀雕琢后完成的成品,一方蒲砚的制作需要经历三十多道工序。在雕刻台前一坐就是一天,这是赖庆良的工作常态。 赖庆良是蒲砚制作技艺传承人,从小喜爱书法。在他儿时的记忆中,蒲砚如同玩伴一般陪伴他度过了那些手写成长的日子。2011年,眼看着越来越少的人关注蒲砚,赖庆良与师弟杨忠正成立了中国蒲砚创作基地,以期为自己的兴趣爱好...
“已发现隋唐宋时期的瓷片、陶片、古生物贝壳基本证明了东平湖下有村落分布。”3月22日,记者探访了被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称为“中国内陆水下考古第一站”的东平湖考古现场,与考古工作者一同寻觅“沉睡”湖底的千年古城的“蛛丝马迹”。 水下考古团队正在开阔的水域上进行物探扫测工作。赵晓 摄 “东平湖水域及其周围淹没区遗址调查研究项目”于2015年启动,目前主要进行物探设备扫...
图为痘姆古陶的创新产品。夏莹摄 陶器,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在被誉为“皖西南陶器之乡”的痘姆乡,仍保留着六千年前的手工制陶技艺和龙窑烧制技艺。 痘姆乡位于安徽省潜山市,据了解,当地因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沉积了大量优质的天然陶土和丰富的松木燃料,具有得天独厚的制陶条件。由于地势南高北低,该地也利于建龙窑。 图为痘姆古陶的古龙窑。夏莹 摄 痘...
庄富泉正在制作竹纸。彭晓霞摄 竹林叠翠、清泉淙淙,庄富泉的造纸厂就坐落于此。磨浆、抄纸、晒纸、裁剪、包装……一道道造纸工艺井然有序地运作着。看着眼前的一切,庄富泉却有些感慨,“现在富阳的造纸业已经大不如前,许多人都放弃了,但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不能丢。” 庄富泉正在制作竹纸。彭晓霞 摄 64岁的庄富泉是浙江富阳人,其所谓的造纸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纸制作...
破碎的珍贵文物。 修复古书籍犹如“绣花” 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我们惊叹匠人的修复技艺。在毫厘间的展示下,古文物走向了新生。在四川眉山,也有这样一位神奇 的“ 文 物 医生”——文物专业修复师刘良勇,他为文物实施“外科手术”,让它们的昔日风采得到重现。 为修复一幅画耗掉整整三个月 三苏祠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掩盖在一片绿荫下,穿过细长的走廊,拐几个弯才能找到,...
图为狮舞表演。陈冠言摄 “狮子攀树”、“金狮倒挂”、“绝壁采灵芝”……3月18日,一场技惊四座精彩绝伦的狮舞秀在广西梧州藤县上演。 当天,两名民间狮舞艺人为前来观赏狮舞技艺的四方宾客表演了高难度的狮舞绝技。“探峰攀崖”“独桩挟腰转体450°绝技”“飞距2.8米”……等狮舞绝技,令人叫绝。 图为狮舞表演。陈冠言 摄 狮舞是一种传统的亚洲民间表演艺术,在中国、马来西亚、...
大型民族舞剧《醒·狮》继去年摘得中国舞蹈届最高奖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后,受第四届天桥·华人春天艺术节之邀,首次来京进行全本演出。醒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民间舞蹈,每逢节庆活动或重大事件,必有醒狮助兴,号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是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大型民族舞剧《醒·狮》以“醒”为神,以“狮”为形,该剧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为故事背景,以...
3月15日,惠安佛文化艺术品博览会拉开序幕。陈龙山摄 15日,以“弘扬海丝佛教文化、展示闽南佛国魅力”为主题的惠安佛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举办,吸引了来自台湾、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地法师以及佛文化爱好者参展。 据悉,本次展会展出面积达2万平方米,设有400个展位,近200家企业参展,涵盖佛像佛雕、寺院建筑、石雕、法器法物、佛龛佛具、僧服绣品、禅意文创、禅茶素食、佛教工艺品...
“瓷映千秋——古代太原居民生活用瓷特展”日前在山西太原美术馆开展。杨佩佩摄 “这是山西首次向公众展示数千年前的本地居民是用什么吃饭的,这些生活日用瓷器(含残器)记录着太原城千年的发展与变迁,映照着太原民众的生活状态。”太原美术馆馆长王鼎1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瓷映千秋——古代太原居民生活用瓷特展”日前在山西太原美术馆开展,150余件宋、金、元、明、清历代太原居民使用过的瓷器展示给...
刘惠斌的《降龙罗汉》曾获得第三届中国传统宗教泥塑造像技艺大赛特别金奖范丽芳摄 山西省晋城市郊区,刘惠斌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彩塑手工艺品,摊煎饼、烤红薯、炸油条,这些用泥巴做成的带着艺术魅力和地域特色的彩塑作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和它们不同的是,《屈原》的原料以砂岩和煤矸石为主,废物再利用,这是一种对新材料的尝试。”刘惠斌拿起一件作品介绍道。 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城传统...
1日召开的2018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上,洛阳纱厂西路西汉墓项目发掘负责人潘付生公布,该墓出土的液体其实是矾石水,即硝石和明矾石的水溶液,这与文献中提到的古人使用硝石和矾石制作神仙水相吻合,证实液体为“仙药”。 去年10月初,考古人员在洛阳发现一座西汉空心砖券大墓,出土随葬品种类丰富且等级较高。其中,一件高50厘米、腹部最大径34厘米的青铜壶中,近3500毫升、重约7斤的液体经考古人员初期判断...
4400多年前,珠江三角洲和北江上游的先民如何交流互动?2000年前至100年前,白云山下的横枝岗埋葬了多少先民?1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如何带旺广州的陶瓷制造业?在2月28日举行的“2018年广州重要考古发现汇报会”上,主办方通报的黄埔茶岭新石器遗址、广州市胸科医院综合楼汉六朝唐宋墓群、番禺唐代曾边窑遗址5个重要考古发现项目调查进展中可找到部分答案。 发掘面积7172平方米 广州...
中国的四大名绣早已名扬海内外,精致、雅洁、诗情画意;苗绣则不然,它以神秘的气息、朴拙的造型甚至有些萌萌的幽默,一下子开拓了我们的审美视野。 苗绣的身份很特殊。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明传承不能通过书写来完成,这份责任只能落在口传文化和各种形象记载上。苗绣责无旁贷承担起这份重要的使命,着一根小小绣花针的绣娘们就是重要的传承人。 苗绣,它既是苗家山乡村寨的女人们几乎天天要做的女红,是生活中普...
山西太原民间艺人古法制作元宵。晋源区新闻中心供图 14日,在山西太原晋祠镇,磨米、炒馅、做元宵的场景再次上演。作为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项流传千年的技艺不仅有了传承人,其中还不乏“80后”的身影。 在太原市晋源区,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谣——“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其中,名列晋祠四宝之一的“元宵蛋蛋”就是晋祠桂花元宵。 山西太原民间艺人古法制作元宵。晋源区新闻...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