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竹纸守护者: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

  千年竹纸守护者: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
  
  庄富泉正在制作竹纸。 彭晓霞 摄
  
  竹林叠翠、清泉淙淙,庄富泉的造纸厂就坐落于此。磨浆、抄纸、晒纸、裁剪、包装……一道道造纸工艺井然有序地运作着。看着眼前的一切,庄富泉却有些感慨,“现在富阳的造纸业已经大不如前,许多人都放弃了,但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不能丢。”
  
  庄富泉正在制作竹纸。 彭晓霞 摄
  
  庄富泉正在制作竹纸。 彭晓霞 摄
  
  64岁的庄富泉是浙江富阳人,其所谓的造纸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纸制作技艺,该技艺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从唐五代时期中国出现竹纸始,富阳就开始用嫩竹为原料生产土纸,名曰“竹纸”。宋代时当地竹纸便以“制作精良、品质精粹、光滑不蠹、洁白莹润”而被誉为“纸中上品”,是当时朝廷锦夹奏章和科举试卷的首选用纸。
  
  庄富泉所在的庄家村是富阳竹纸制作的主要村落之一。作为竹纸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庄富泉从15岁便开始学习造纸,其与竹纸“结缘”至今近半世纪。
  
  庄富泉正在制作竹纸。 彭晓霞 摄
  
  庄富泉正在制作竹纸。 彭晓霞 摄
  
  “竹纸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足有三十四道工序。其中最难的是‘抄纸’技术,全凭心头感觉、手中功夫。冬天纸槽结冰,双手在水中作业,冰冷刺骨。三伏天,又要在温度高达80摄氏度至100摄氏度的专用烘房内晒纸,要求运气吹纸、手指灵巧、干净利落。”庄富泉说。
  
  虽学习过程非常辛苦,但用庄富泉的话来说,越琢磨越熟练,越琢磨越喜欢。仅短短一年,他已将三十四道工序熟记于心。20世纪70年代,他已是造纸的一把好手。
  
  “制造竹纸很累、经济收入也不高,现在愿意做的人不多了。”庄富泉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毫无保留地将这门技艺传授给村里各户乡亲,但很多人在利益权衡之下,转向了赢利更高的其他纸类的生产。“村里面很多人都叫我‘老笨蛋’,劝我改行,但我就是觉得老祖宗的技艺不能丢。”
  
  富阳竹纸制造遗址。 彭晓霞 摄
  
  富阳竹纸制造遗址。 彭晓霞 摄
  
  “守艺”的同时,庄富泉也在尝试推陈出新。他以竹浆为主要原料,模拟宣纸流程,在传统手工竹浆纸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生产出的书画纸可以和安徽宣纸媲美,广受书画家喜欢;他尝试用龙须草作为制造书画纸的原材料,以此解决用竹子作原材料带来的污染问题;他还是国内机械造宣纸“第一人”,目前其企业生产的机器宣纸80%销往国外,颇受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消费者的青睐。
  
  改革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但在庄富泉心里,手工技艺无可替代。他的厂房里至今还保留着纸槽、石磨、竹帘等最原始的传统造纸工具,“人尿发酵”“荡纸打浪”等富阳传统竹纸制作技艺的身影依旧可见。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制作技艺不仅要传承,更要传播发扬。我打算建一个土纸艺术博物馆,里面有手工竹纸的图示,也有传统工序的现场展示……”庄富泉憧憬道,希望以此方式让参观者了解纸张的演进历史,成为这项技艺的传播者。
  
  庄富泉的坚守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去年7月,其女婿开始学习造纸技艺,帮助打理造纸厂的日常事务。待其儿子从日本留学回来,也将继承这门手艺。“我年纪大了,文化水平也不高,还是要借助年轻人的力量,竹纸制作技艺才能更好地传承发扬。”庄富泉说。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