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公园在建设中被曝“野蛮施工”“破坏文物”,一位作家在现场拍摄的视频显示,工人们用电钻把旧砖撬掉,换上仿古新砖。有关部门在调查后认为,“该工程施工中使用电钻剔除残砖的做法,确属不当,存在野蛮施工的问题。”工程于是暂停,进行整改。 修缮不当所造成的破坏如今已经成了文物保护中的普遍现象。辽宁“最美野长城”因为施工单位用水泥抹平城墙而面目全非,杭州秋水山庄因为涂错了颜料而紧急...
在《长城保护条例》颁布10周年之际,辽宁绥中一段野长城在修缮中被抹为“平板路”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图为9月23日拍摄的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修缮后的容貌。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近日,“最美野长城被抹平”的消息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尽管国家文物局新近公布了“抹平”措施影响长城古貌、严处责任人的调查结果,但对于这一令人痛心的事情,不少网友依然难抑吐槽冲动。 文物是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最大价值在于呈现...
近几天,杭州西湖边文物建筑秋水山庄上演的一出“变色记”,让市民群众和专家学者大惊失色。作为文物本体一部分的秋水山庄门楼,在修缮整治中先是被刷上黄色,遭网民“吐槽”太过刺眼后,又在半天内紧急决定盖了层灰漆。 近日,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请来文物保护、历史建筑研究、文保技术及色彩学方面的5位专家,上门为秋水山庄“会诊”,论证补救措施及下一步设计施工方案。杭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对此也正面回应:在城市环境整治中...
时闻某地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因城市改造被强拆;某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为篡改,民俗成为“官俗”;有的地方为应付“上边”检查,胡编乱造一些“非遗”项目,以应时景,敷衍了事……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外行管理文化事业造成的恶果。 文化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源头很远,流过历史,流到今天,还要流向未来。文化是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需要数百年、数千年,甚至是数万年的积累。如果说保护文化遗产不仅留住了先辈栖居...
为了让文物保护有章可循,避免在保护过程中出现一些技术失误,从而造成“保护性破坏”,今日,山西省文物局宣布成立山西省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文标委)。据悉,此为全国首家省级文标委。 山西是文物大省,据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黄继忠讲解,全省目前共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国保单位总数达452处,位居全国第一。此外,我省还有馆藏可移动文物121万件,其中珍贵文物54785件。黄继忠表示,把这些文...
2012年12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纠正擅自拆除文物古迹等五种违法行为。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起人何戍中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此《意见》所指的违法行为存在已久,解决方法则在10年前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就有明确规定,国务院此次发布《意见》是针对当前文物安全的严峻形势,对现行文物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所作的重...
今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设立30周年,至今,我国已有北京、南京、敦煌、青岛等11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日前在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举行的“共同的文化遗产”高校学术论坛上,多位专家对这些名城的保护工作,表示了反思以及担忧。 “这30年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有不少教训。”86岁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自煊颤巍巍地走上主席台,直言不讳地说。他说,与西方...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的争议尚未平息,蒋介石重庆行营近日又被曝遭遇“保护性拆除”。网友拍摄的照片显示,这座民国时期的砖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已被拆毁,仅剩残垣断壁。重庆市渝中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徐晓渝接受采访时表示,施工方对旧址进行保护性拆除之后,将在原地进行文物复建。 在一些城市规划者眼中,只要不符合现代化和国际化审美讲究的建筑,哪怕已经存在千...
时报讯 (记者鞠鹏)按照现代人的想法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大拆大建,这种做法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在昨天举行的全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建设现场会上,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表示,各地应保持历史遗存的原真性、整体性、可识别性。 整修应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 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表示,目前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着不少误区,“保护性的破坏”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做法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