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立耳方头,鼓腹蹄足,既端庄大气,又富丽堂皇。11日,一尊高60厘米、光彩夺目的珐琅彩瓷“中华甲子鼎”亮相中华世纪坛,作为纪念建国60周年的礼器,入藏中国民族博物馆。 据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韦荣慧介绍,中华甲子鼎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16名专家设计论证,景德镇制瓷大师熊建军打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为该鼎题名。中国民族博物馆全程监督制作过程并永久收藏中华...
26日,宁静的百竹海飘出花号悠扬的乐声,63岁的老人吴正才拿着一根呈喇叭形的竹制乐器忘情地吹奏着(右图),吸引了不少群众围观。当天,宜宾江安县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队到百竹海整理发掘面临失传的音乐奇葩——百竹海花号。文化专家们表示,将把这种流传至今300多年的民间乐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该县文化专家介绍,百竹海花号是仁和乡民间的竹制乐...
中原大学贵重仪器中心技士陈坤和,研究、分析各式材料长达三十一年,对于材料特性了如指掌,他把专业知识拿来研究南宋陶器特有的鹧鸪斑,意外发现温度提高到摄氏一千三百二十五度,就能重现失传千年的鹧鸪斑,相似度超过九成五。 鹧鸪斑乍看之下就像是油滴的形状一样,据说南宋皇帝喜好茶道,当时的天下名茶产自福建武夷山,御用茶具的生产基地也在福建,其中作工最精湛者产自建阳市水吉镇,名为「建盏」,建盏上就布满鹧鸪斑。...
内蒙古台记者郭涛、额尔德尼、巴彦淖尔台记者王丽萍报道:近日,乌拉特中旗确定了15名乌拉特民歌传承人,使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特民歌在草原上再次唱响。 乌拉特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抢救整理和传承乌拉特民歌,乌中旗从2003年开始组织专人走访边境牧民、民间歌手等文化传承人,搜集整理了近500多首民间歌曲,出版了有蒙汉文歌词、曲谱的《乌拉特民歌集》。...
据《北京晚报》报道25日上午,清华大学公布了对入藏的两千多支战国竹简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初步研究发现,竹简中不仅有失传2000多年的《尚书》、编年体史书,还发现了从未出现过的周武王时的乐诗。 据了解,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入藏了这批校友捐赠的竹简典籍,去年底北京大学对“清华简”无字残片样品做了AMS碳14年代测定,数据显示“清华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
2009年4月1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演活动在洛阳民俗馆内静静的上演,十几位工艺大师进行钧瓷、汝瓷、官瓷、唐三彩、黄河古陶、泥泥狗、木版年画、泥咕咕、剪纸、汴绣、石猴、社火脸谱、泥塑、面塑、泥砚、凤眼石、布艺的现场制作,这些传承人中多数是奥运期间入选在奥运村向世界体育健儿展演我国传统技艺的顶级大师。 郭太运向记者展示年画作品 “年画泰斗”,我国首批国家非...
最近共同社报道了一则华裔初中生来到日本后才发现李白的名诗《静夜思》存在两种版本的趣闻。说实话,虽然我也在日本初中的“汉文”(古代汉语)课上学过《静夜思》,但是一直没有仔细研究过在中国流行的版本,看了这篇报道后才意识到中日所传版本有所不同。 据称在日本流传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原诗,而在中国被人们所熟悉的...
用厚胎掐丝珐琅工艺再造的变形龙纹炉 鎏金掐丝珐琅大瓶(右图)。 厚胎珐琅器工艺失而复得 “全部工作是手工,只有待打磨的成品套在转轮上,转轮由马达带动的皮带转动,算是借一点儿机械力……洼下去的地方磨不着。那非纯用手工打磨不可。” 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在《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中记述了纷繁复杂的景泰蓝艺术品制作的过程。 《景泰蓝的制作...
拥有500多年历史的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如今只有邰立平一家在苦心经营。面对传承之难,邰立平坦言自己已经“竭尽全力”。 凤翔年画起源于1507年。在20世纪80年代的鼎盛时期,当地几百户人家都以制售木版年画为生,一直到90年代后批量生产的胶印年画逐渐将传统的手工年画挤出了市场。 “胶印年画成本低、效率高,我们根本不可能与之竞争,”邰立平无奈地说:...
亮相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在桃核上“再现”经典中学课文——— 盛大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上,山东潍坊人王绪德的展位,摆着几个他琢磨了近半世纪的小小桃核——实在不起眼。但正是“融天地万物于方寸之间”,让核雕在世界雕刻艺术中独树一帜。在这个流行“求规模求速度”的时代,王绪德,做了中国核雕艺术最好的代言人——使《核舟记》所述栩栩...
邢兰香,生于1945年,北京人。毕业于工艺美术学校,北京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为“北京料器”第六代传人,享受市政府专家津贴,是中国目前惟一获得大师称号的料器艺术家,使北京料器这一传统手工技艺重新焕发出艺术光彩,现已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料器,古称“琉璃”,是在中国传统琉璃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种工艺美术品...
重工粉彩瓷为釉上彩之皇冠,享有“瓷中帝王”之称,在所有制瓷工艺中重工粉彩最为复杂。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共计一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50年前,宫廷重工粉彩因工艺复杂、釉料配制烧造难度大、成品率低而逐年减少,以至工艺断代失传。为献礼改革开放30年,迎接祖国60年华诞,景德镇力邀三位重工粉彩代表大师王怀俊、余仰贤、宁钢破例联手,最终填补了中...
一位黎族织女正用新石器时代的织锦机器——踞腰织机现场演示织锦绝技。 昨天(12月11日),在潘家园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交易博览会的展厅内,一位黎族织女用新石器时代最古老的织锦机器——踞腰织机现场演示织锦绝技。将于明天开幕的首届非遗博览会上,北京景泰蓝、象牙雕刻,天津的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百余项国家级“非遗”绝技将集体亮相。 织女将展示绝技 非遗项目黎锦被誉为中国...
“咚,咚,咚咚,咚……”庙鼓第三代传人、六旬老人王泽升敲起鼓来仍铿锵有力。近日,记者在只楚南上坊村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庙鼓的风采。王大叔告诉记者:庙鼓虽然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时尚、潮流的东西,对具有历史渊源的庙鼓却不感兴趣,庙鼓面临失传的困境。 第一代打鼓人早已作古,第二代打鼓人已经70多岁,今年58岁的王大叔是庙鼓的第三...
由于学金钱板的演员越来越少,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钱板已濒临失传。但昨日,85岁高龄的金钱板大师邹忠新收下了一个伶牙俐齿的徒弟——巴蜀笑星“矮冬瓜”林晓东。邹忠新对新徒弟赞不绝口:“晓东川剧底子很扎实,他一定能从众多师兄弟中脱颖而出,最大限度展示金钱板的魅力!” 金钱板始于清朝同治年间,上世纪初四川民间艺人杨永昌老先生,把川剧高腔定上曲牌名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