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该墓志保存完整,除了个别字漫漶不清,其余皆清晰可辨。志石高38 cm,宽43.5cm,厚5cm.志首一行镌“唐故刘府君墓志并序”。根据墓志铭可知,刘府君名简,字弘质,“元望彭城人也”。生于贞元八年(792年),卒于大中六年(852年),享年61岁,葬于县西郊石羊村北。妻子朱氏为义阳郡人,育有三子。墓志提到“长而不仕”,说明墓主为一平民百姓,但志中提到的一些地名如“陶朱山”、“里溪”、“石羊村”等,...
12月25日,浙江省永嘉县坦头唐代瓯窑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会在瓯窑小镇举行。 坦头唐代瓯窑遗址位于永嘉县三江街道龙下村,这里是瓯窑的重要分布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永嘉县文物馆对该窑址进行联合发掘,发掘面积达950平方米。 此次发掘包括窑炉、贮泥池、辘轳坑、釉料缸、火烧坑、器物坑、石砌挡墙等在内的作坊遗迹与祭祀遗迹,首次完整呈现唐代瓯窑窑址。此外,还出土大量...
12月26日,记者从浙江省文物考古部门获悉,2017年,他们对位于温州的唐代瓯窑遗址进行了首度完整发掘,为研究唐代窑业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 “瓯”是温州的别称,自东汉迄两宋的瓯窑因此得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介绍,在今年对温州市永嘉县坦头遗址的发掘中,他们在一件匣钵上发现了“大中十一年”的纪年,在另一件匣钵上则发现了“余王监”三字,又在一件瓷碗上发现了“官作碗”等字...
长安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佛教中心,前秦、后秦高僧道安、鸠摩罗什等在这里弘扬佛法。武则天对于佛教推崇备至,曾经迎送法门寺真身佛指至大内供养,并在国内各州设立大云寺,大规模建造佛寺、开凿石窟和铸造佛像。 1970至1980年代,西安临潼两次发现初唐、盛唐时期金铜造像超过500尊。由于唐玄宗开元盛世以后,长安经历了安史之乱、会昌灭佛、黄巢起义等多次劫难,导致城内外的佛寺和造像遭到破坏,因此临潼发现...
瓯窑上刻有“大中十一年(857年)十一月”字样 瓯窑上刻有“余王监”字样瓯窑上刻有“余王监”字样 唐代瓯窑遗址现场唐代瓯窑遗址现场 现场出土的瓷器现场出土的瓷器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瓯窑什么样子?昨天,在温州永嘉披露了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瓯窑遗址,上万件瓯窑瓷器标本为人们揭开其埋藏千年的神秘面纱。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永...
12月25日上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嘉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在永嘉县瓯窑小镇举行浙江省永嘉县坦头唐代瓯窑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永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朝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领队郑建明,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陈凤娇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戴华章主持。 据介绍,瓯窑是浙江乃至国内的重要窑场之一,也是最早出现在文献中的窑场。坦头窑址是唐代瓯窑遗址中极...
坦头窑址位于温州市永嘉县三江街道龙下村,这里是楠溪江入瓯江口,也是瓯窑的重要分布区。配合杭温高铁与瓯窑小镇的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永嘉县文物馆联合进行了发掘。 此次发掘揭露包括窑炉、釉料缸、辘轳坑、贮泥池等在内的基本完整作坊遗址,器物坑、火烧坑等与仪式性活动相关的遗迹,出土大量瓷片标本以及各种类型的窑具。出土的青瓷产品种类相当丰富,包括:碗壶、罐、钵、盆、粉盒、碟...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海口12月23日消息 (南海网记者 王全印)“2016年8月,武定门封闭修缮至今未完工,我们的房屋漏风漏雨又不许翻建,睡在危房中整天提心吊胆。”近日,家住儋州市中和镇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武定门附近村民陈女士向南海网记者反映,由于她家房子在文物保护范围内不得修缮,而房子日渐破旧又搬迁无期,希望政府能让她们翻建新房。对此,儋州市中和镇政府副书记王广干表示,如今武定门修缮工作仍在进行,由...
永嘉坦头唐代瓯窑遗址出土的标本 前天,由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的2017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揭晓。在公布的八项浙江省考古重要发现中,有两处窑址遗址成功入选,它们是永嘉坦头唐代瓯窑遗址和开化明代龙坦青花窑址。 记者昨天从浙江省文物考古所驻永嘉县三江街道龙下村坦头唐代瓯窑遗址的考古队获悉,自今年5月在此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先后出土上万件瓯窑瓷器标本,其中有保存较好、制作精美的青釉褐彩瓷器。另...
12月18日,由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的2017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会在宁波举行。永嘉坦头唐代瓯窑遗址成功入选2017年度浙江省重要考古发现。 瓯窑是浙江乃至国内的重要窑场之一,也是最早出现在文献中的窑场。坦头窑址位于温州市永嘉县三江街道龙下村,这里是楠溪江入瓯江口,也是瓯窑的重要分布区,坦头窑址是唐代瓯窑遗址中极具典型性的窑址。在此次考古挖掘中,揭露出龙窑炉以及丰富的作坊遗迹、祭祀遗迹,出...
观众在参观“盛世·和平——‘一带一路’下的唐代文物”展新华社记者 白禹 摄 12月13日,近百件唐代文物“穿越时空”在天津展出,充分展示古代中西方文明交融的力量。 “盛世·和平——‘一带一路’下的唐代文物”展13日在天津庆王府正式开幕。在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身挎半球形皮囊的三彩胡人俑出现在唐代中土墓葬,伊斯兰风格的凸珠纹镌刻在唐代中土的青铜瓶上,地中海沿岸的高脚杯成为唐代流行的饮酒器皿...
当身挎半球形皮囊的三彩胡人俑出现在唐代中土墓葬,当伊斯兰风格的凸珠纹镌刻在唐代中土的青铜瓶上,当地中海沿岸的高脚杯成为唐代流行的饮酒器皿,当开元通宝与贵霜金币、萨珊银币一起出土于古丝绸之路沿线…… 文物虽无声,但当其有力地将历史从书籍中拉拽起来,一幅古代中国与西方因文明交融而铸就的盛世画卷也就展现在观众眼前。 13日,由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等天津有关单位和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的...
13日,“盛世·和平——‘一带一路’下的唐代文物”展在天津开展,共展出99件(组)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2件。 新华社发
13日,“盛世·和平—— 一带一路 下的唐代文物”展暨第十四届中国·天津五大道旅游节系列活动在天津庆王府启动。展览选取了99件(组)反映唐人社会与生产生活的精美文物,包括金银器、铜器、玉器、瓷器、陶器等,以多元化的展览形式集中呈现了唐代的辉煌与壮美。展览为期100天。 活动由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天津市旅游局、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