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唐代的镶绿松石螺钿鹦鹉纹铜镜,直径6.5厘米,圆钮,素缘,镜背图案以海蚌贝壳打磨雕刻镶嵌而成。钮外镶嵌一圈螺钿,主图案为螺钿雕刻的鹦鹉和折枝宝相花,中间空隙处镶嵌有绿松石,鹦鹉宛如在花丛、绿叶间飞舞旋转,细致精巧、生动活泼。 唐代螺钿镜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铜镜”,为唐代的特种工艺镜之一。此类铜镜的主题纹饰有人物、花鸟和宝相花、折枝花等等。螺钿镜的制作,用螺蚌贝壳雕制成各种...
浙江省宁波博物馆(微博)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具被风吹卷的动感。盏托中心内凹,...
浙江省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 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 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
历代陶瓷器中,以鱼纹做辅助纹饰常见,以鱼形为主体则少见 这件唐黄堡窑青釉双鱼瓶为双鱼合体型,鱼口即为瓶口,小口圆唇,高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泛黄;器表光素无纹,肩部饰对称鱼眼,腹部双侧有鱼鳍及鱼划,两侧有四只贯耳便于穿绳提携。 鱼与人类的关联由来已久,世界各地的远古岩画,如狩猎、放牧、捕鱼等画面出现得最多,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之中,鱼纹也是常见纹饰。有学者认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鱼...
小洗口、短颈、圆腹、平底,肩与口之间以纽绳鋬相连,六角型短流,通体施青釉,釉色泛黄,口沿与流下饰有褐彩斑。底足无釉,显露灰白色胎。类似的标本在窑址也有出土,称为A型II式瓶。 长沙窑是中国陶瓷史上一座名窑,有悠久的历史,也有其独特的贡献。汉代时湖南境内就出现岳州窑,烧制青瓷,主产地在今湘阴境内的湘江边上。随着陶瓷制品越来越被民间所接受,岳州窑产区也逐步沿湘江向上游发展扩张,至隋唐间抵达现在长...
《大将军刘遵礼墓志》 刘遵礼,字鲁卿,十岁为宦官,一生历任二十多种要职。志石详细记载了他从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入仕任重职,到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授将仕郎掖庭局宫教博士,直至咸通元年(公元860年)为官30多年的历程。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孟夏 ,其年六月十四日薨于私第,享年53岁。一生“忠贞事主,勤以奉公,宽而济众”,“书于史册,播于朝廷”。 唐《大将军刘遵礼墓志》,全称《唐...
唐代三彩,是中国古陶瓷史上,尤其是宋元之前为数不多的以色彩丰富、绚丽多姿取胜的陶瓷门类。其造型装饰既有中原汉家传统,同时又糅合了当时西域乃至中亚波斯等地的艺术特征。很多三彩器上都能看到西域金属器的影子。西域民众生活中或放牧,或经商,吃饭、休息经常是席地而坐,盛装食物的杯盘等物很多时候就放置在地上,所以喜欢将这些器皿做成带有“腿”的形象。比如高脚杯、高足盘、多足盘等。装饰图案上又多受宗教影响,因而表...
点彩执壶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最初的造型由青铜器发展而来,作为一种酒具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日用生活器皿,执壶在唐宋元明清的各个窑口均有烧造,且极具时代特征。唐前期器呈盘口、短颈、鼓腹,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壶体较矮,鼓腹,假圈足。唐中晚期大量流行,基本取代了鸡首壶、凤首壶等。 蚌埠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唐代长沙窑点彩执壶(见图)。该壶口径5.5厘米,底径9厘米,高28...
宋代铠甲穿戴展示图 铠甲,从战场上到阅兵礼上,作用与外形都在变化。早期沉重的金属铠甲逐渐演化出各种轻便、华丽的轻型铠甲,唐代有纸做的铠甲与著名的明光铠,宋代有华丽的“五色介胄”,清朝有阅兵专用铠甲。 今年的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当天,在天安门将举办盛大的阅兵仪式。用阅兵式壮军威,古今中外都如此。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君王、将帅检阅军队,是一个惯例,为此还制定了一定...
明末清初 青釉双鱼尊 说到双鱼榼,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是对白居易的《家园三绝》应该不会陌生,诗中就有一句“何如家酝双鱼榼,雪夜花时长在前”。《说文解字》将“榼”解释为“酒器也”,可知双鱼榼是一种酒器,外形似连体双鱼状,并且榼两侧均有一至两个环形系,便于系绳携带。 作为盛酒器的榼出现时间较早,《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有“使行人执榼承饮,造于子重”。至唐代,榼非常流行,文献中常有“瓶...
辛澄,唐代画家,多游蜀(今四川)。擅画佛像,笔墨精妙。唐建中元年(780年)大圣慈寺南畔创立僧伽和尚堂,请澄作画,才欲援笔,有一胡人云:“仆有泗州真本。”辛澄甚喜,遂依样描写成诸变相壁画,称誉当时。有《白衣观音像》、《宝生佛像》、《仁王菩萨像》、《大悲菩萨像》等,著录于《宣和画谱》。 唐宋佛像传世所见者甚多,唯不见仁王像,此或为孤本也。仰视此帧,见仁王端坐于硕大的莲花之中,身披朱色袈裟,头着...
为什么唐代以肥为美? 鲜卑族、西三部,但不得不承认这种美丽普遍受欢迎的时代开拓性都不强,人对精神的追求已经比较懈怠,通常这种时代也是开始放弃充满勇气的发展而订立各种规则不断精细化的过程。 另外。鲜卑族的狼图腾和“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单从性的角度来说,丰满的女人体温高,大唐社会风气开放,民众充满自信,当然在民族审美上就以胖为美了 ! 学者都是讨论为什么唐朝的女人都是那么丰满,皮肤...
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的五代玉童子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至979年),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虽然不利于玉文化的高歌猛进,但玉料的进贡、交易和玉器的制作都未停顿,全国各地出土的五代玉器数量不多,却也有江宁南唐二陵青玉哀册、合肥西郊南唐墓银鎏金玉步摇、成都前蜀王建永陵云龙纹玉带等较重要的发现。尤其偏安东南一隅的吴越国,先后有杭州钱元瓘家族墓、三台山五代墓、临安水邱氏墓、康陵和雷峰塔地宫等处出土玉器...
文物保护人员近日起对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唐代大同城遗址进行加固保护。 内蒙古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接受采访时说,最近启动的抢险加固维修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额济纳旗文物部门聘请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中心实施。 王大方说,工程包括城墙严重残损部分的加固维修,对水渠、窑址、墓葬区域的维修保护等,工程运行期从今年起为2年。为了妥善保护遗址,抵御风沙的继续侵蚀,敦煌研究院...
马是唐代文化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政权后,为了追念跟随他征战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战马,曾命当时的能工巧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骏”,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对唐代马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今天,通过馆藏名贵唐三彩马仍然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在它们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昭陵六骏的影子。 作为中国艺术瑰宝,唐三彩马可以多方位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绚丽光彩,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中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