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9月10日上午,星子县城建工人在县城紫阳路施工时发现四段明代石牌坊构件。经文物所专家鉴定,此牌坊立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5年),系当地士绅为旌表明嘉靖朝刑部尚书陶尚德所建。 据发现者程湘达老人介绍,嘉靖牌坊亦称“陶尚书牌坊”,高8米,宽约9米,横跨县城紫阳路和冰玉路交叉路口,截面6.8平方米。牌坊结构为四柱两层,横梁及立柱有人兽、花鸟浮雕。石柱前后共有八只石狮拱...
9月10日,丹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传来消息,近日,他们在宽甸南部的长甸镇西面,东洋河村寺院沟里的城墙山中发现了一段石墙,经省有关专家鉴定,这段石墙是一道修建于明代的边墙,也是迄今为止在丹东地区发现的7段边墙中,规模和保护现状最大最完整的边墙。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丹东地区明长城的“万历新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今年六月份,丹东市和宽甸的考古工作者在联合对宽甸南部的长甸镇开展第...
遗址上挖出来的水井 北宋时期的墙基 胶州市常州路与兰州东路交会处的板桥镇遗址出土北宋铁钱及众多文物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物部门将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抢救性发掘。9月10日下午,文物专家在现场又发现了北宋时期的水井和墙基等。 北宋水井和墙基再现 9月10日下午,记者闻讯赶到现场看到,文物部门的考古人员正在工地勘察,在工人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位于工地南侧的一个水井。记者看到,水井的井...
10日,记者从余干县博物馆了解到,该县文物工作者在对乌泥镇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在该镇铜鼓包村发现一大型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 据了解,此项发现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余干县博物馆联合调查,现已探明该文化遗址分布约3000平方米。此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鄱阳湖畔商周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也填补了该县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考古的空白。
文管所长意外发现文物,呼兰文庙修建历史有了实证 近日,一块老石碑在呼兰一施工现场被发现。经专家考察后确定,这是呼兰文庙的建修碑,碑文详细记载了呼兰文庙修建的全过程。专家认为,呼兰文庙的建造时间比哈尔滨文庙还早,石碑的发现为研究呼兰文庙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实证。 据呼兰文物管理所所长孟繁宏讲述,发现石碑的经过很偶然。当时,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员对位于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内的几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
在业界颇有影响的“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昨晚开幕。“上海当代”一直以聚集高品质的画廊和高端藏家为特色,而在开展之际所有媒体最关注的自然是本届博览会的亮点。 对此,上海当代策展人之一,著名艺术家汪建伟先生的回答耐人寻味,他说:“艺术博览会,双年展这些流行的艺术样式都是舶来的,‘上海当代’试图展现它们来到中国...
马底驿残存古驿道。 马底驿残存古驿道民居。 马底驿古驿道民居雕花窗户。 近日,沅陵县文物普查人员在开展交通遗产专项调查活动时,在该县马底驿乡发现一段建于元朝初年距今744年、长约800米的古驿道,这见证了当时沅陵交通的发达。 马底驿乡自古就是滇黔古驿道的一部分,其乡名源于古驿道所设的驿、塘、铺中的驿而得来(六十里为一驿),地名延续至今。当时古驿道上至昆明,下达京都,是元朝初年修...
近日,挖土人员无意中在昌黎县城西北的杜侍郎山上发现了明代工部侍郎杜谦夫妇的合葬墓。 杜侍郎山位于昌黎县城西北约2公里处。据记载,明代工部侍郎杜谦告老还乡后葬于山上,杜侍郎山由此得名。 经深入发掘,考古人员发现,该墓冢埋于地下3米,墓顶由白灰加砂注砌成拱形,坚如磐石,下为矩形花岗岩条石扒券墓室,墓室四壁的底端由条石砌筑,其质地、形制与扒券墓顶的条石相同,上端由明代青砖砌筑。该墓属同穴双棺夫妻合葬...
近日,都昌县文物普查队员发现一座宋朝古墓,初步认定系宋代翰林院侍讲伍知章之墓,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都昌县文物普查队员在该县北山乡芙蓉村委会伍家湾自然村开展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一座宋代奉旨御葬——翰林院侍讲伍公之墓。墓室位于一处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占地约36平方米,高1.5米,墓堆已遭破坏。据伍家后代介绍,此墓曾遭到盗墓者侵犯,被发现后进行了制止。现墓地已全部用水泥封闭保护。 伍知章号敬堂,...
7日,济宁市文物部门向记者证实:当地在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济州城墙进行修缮保护过程中,意外发现西汉早期的城墙遗址和东周时期的古墓葬。西汉城墙的发现,使济宁城的始建年代提前了一千多年。 据介绍,为给修缮保护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并摸清济州城墙的始建年代、城墙基础的深度、宽度及延续年代,济宁市文物部门近日对济州城墙(现位于济宁市区环城西路和环城北路的交会处)的西北角进行解剖发掘与勘查。在发掘过程中,发...
近日,江西省文物考古人员在修水县古市镇月塘村一仙娘庙发现一口乾隆五十一年制造的大磬。 大磬外面刻有铭文,大意是宁州仁乡六十三州东皋郭段(今江西修水县古市镇月塘村)信人冷子学等人,为感谢屈原之女的保佑,制大磬敬奉,铭文末尾有“乾隆五十一年制”的字样。 大磬为民间祭祀用的乐器,敲打后,能发出清新悠扬的乐声。据《冷氏家谱》等记载,修水冷氏自宋代开始敬奉屈原之女。这一发现,对考...
近日,肥乡县白落堡村在修建公路时,在该村罗成庙前发现一通古石碑。经当地文物部门鉴定,这通古石碑为清代乾隆元年雕成并竖立,距今已有273年。碑文显示,白落堡村为唐代名将罗成落难之地,该通石碑的发现,为这一说法增添了新的佐证。 记者了解到,这通古石碑已被村民重新竖立在白落堡村罗成庙前。碑身高130厘米,上首宽56厘米,下为52厘米,厚16厘米,碑文为楷书字体,字形隽秀,虽经历近300年风雨侵蚀,但仍...
乌拉特后旗文物普查队日前在位于该旗境内汉长城城障遗址进行普查时,先后发现哈那古城城障遗址和阿日库伦城障遗址两座夯筑古城,这是在乌拉特戈壁滩上首次发现的夯筑古城。 哈那古城城障遗址位于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哈拉图嘎查境内,海拔1408米,北距汉内长城300米,四面环山,南有河漕一道,四面墙体长均为140米,占地面积19600平方米,北墙为夯筑墙体,高2米、宽2米,东、南、西三面墙体与发现的其他城...
近日,渠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流溪乡祥兴村调查时,发现一清朝时期的石质平板桥,极为罕见。 流溪石板桥横跨流溪河,呈西南至东北向,建于清朝中后期,为连接流溪场与临巴场的必经之地。桥面为四节长方形巨石平铺而成,长23.2米,宽2.28米。其中一巨石长7.2米,宽1.14米,厚0.6米,重达7至8吨。有5个石质桥墩,原高为7—8米,由于淤泥堆积,现桥墩高3.15米,平面呈一头椭圆形、一头长方形,长2...
●南京出土的“不老仙丹”为何深藏库房近半个世纪 ●古人吃的“长生不老药”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如皋是个有名的长寿之乡,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多了去了,据统计,这里的百岁老人多达251名。在当地坊间,流传着一个神秘传说:当年秦始皇想长生不老,就派徐福到东海寻找长生不老仙丹,没想到徐福在海上遇到了狂风大浪,找来的长生不老仙丹全撒在了如皋,从此这里的水土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