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0月5日,浙江省东阳市文物办、博物馆接群众报告,在马宅镇杨岩村平岭岗发现恐龙化石。东阳市文化局及文物办、博物馆工作人员先后多次赴现场实地察看,初步确认为恐龙化石。 10月11日,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古生物专家吕君昌、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金幸生专家应邀到达化石现场。经鉴定,确认为甲龙类骨骼化石,距今约9千多万年。从目前发现的骨骼判断,至少有两个同一属科不同个体的材料。其中一个长约七八米左右...
昨天,象山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已基本完成野外实地调查工作。海防海洋文化遗址和岩画成为本次文物普查的亮点。 据象山县普查办负责人介绍,本次普查中发现的鹤浦镇大百丈岩画及其他石刻,内容丰富多样,可辨认的有神像、鱼、船、龙、驴等纹饰,为象山乃至浙江省所罕见,不仅为研究象山古代石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南田的人类活动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大百丈岩画因此被评选为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一村民在用高压水枪清洗洞壁时,意外地冲出了多处千年墨宝诗词。10月12日,长阳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文物专家张典维证实:经过现场勘察和初步考证,这些墨书诗词系南北宋时古人所留,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发现这些千年古迹的是渔峡口镇龙池村村民覃士佳。前不久,他相中清江北岸一天然溶洞作为养殖基地,打算喂养娃娃鱼。但洞中有大量钟乳石,且水垢灰尘较厚。10月9日,覃士佳租借高压水枪等...
雄壮威武的秦始皇兵马俑中藏有「未成年兵」?最新研究的答案是肯定的。正在陜西省西安参加秦兵马俑发现卅五周年纪念大会暨秦俑学第七届年会的专家们认为,秦兵马俑中确有稚气未脱的少年兵。 著名秦兵马俑专家、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袁仲一说,参观过秦兵马俑的人,都会对兵马俑的八字须、山羊胡等多种多样的胡须样式留有深刻印象。而一号坑前锋部队中一名天真稚气而无须的兵马俑表明,秦俑军队之中确实有少年兵。 在中国古...
昨日,北碚东阳镇,工作人员正在挖掘倒扣在古墓上的瓷碗 昨天,北碚区东阳街道,考古人员正在发掘碗墓。 一个9岁的孩童在郊外玩耍时,带回一个造型古朴的青花瓷碗,引起了大人的注意。在孩童的引领下,一座迄今为止,重庆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碗墓浮出了水面。 “古董”店鉴定:一文不值 10月8日,崔先生到北碚东阳村的亲戚家串门,看到他家有一个青花瓷碗很漂亮,就拿在手里把玩,...
经过4个多月的考古发掘,秦兵马俑一号坑第3次发掘进展顺利。目前清理出战车遗迹两乘、战马8匹、陶俑20余件以及大量的车部件、青铜兵器等。图为10月10日的发掘现场,搭建的塑料棚主要是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湿、保温处理。中新社发冽玮摄 记者昨天从陕西秦俑博物馆举行的秦始皇兵马俑发现35周年暨秦俑博物馆开馆30周年纪念大会上了解到,从今年6月13日开始的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经过四个月的工作,至今已经清理出...
张少伦在介绍经魁牌匾 张悌云的墓志铭拓本 胶南市王台镇西漕汶村村民张少伦在清理爷爷留下的老宅时,在杂物堆里意外发现一块老牌匾。昨天,经胶南市博物馆专家鉴定,这块牌匾是张少伦的高祖父在清光绪年间考中举人时,官府赐给他的“经魁”牌匾。专家称这块牌匾为研究当时望族“漕汶张氏”提供了实物,对研究清末科举制度也有重要意义。 考证>> ...
近日,达州市宣汉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在该县红峰乡走访时,在桥河村二社冯家坝意外发现一口历史近千年古井,古井名叫“双水井”。 据介绍,冯家坝海拔800米左右,居住着四五百人,皆以“双水井”作为主要生产生活水源。经测量,该井占地面积逾100平方米,分为内外两井,外井可见,内井隐于农田之下,两井间以石槽相连。泉水自内井涌出,经石槽注入外井石水缸内,水质清澈。...
昨日,记者从红寺堡文管部门了解到,红寺堡开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工作人员在太阳山镇发现一处大面积汉代遗址。 这处遗址位于太阳山镇水套村西南约2公里的一处山沟里,面积达2平方公里。遗址内散落着大量灰色、红褐色的碎陶片,部分陶片上面刻有精美的绳纹图案。普查人员对部分陶片进行了简单的复原,发现个别陶器高度达80厘米,胸径达50厘米。据介绍,目前这处遗址的性质和用途有待断定,普查小组正在积极联系自治...
昨日,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阿坝茂县城北城关粮站的大规模石棺葬群抢救性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收获。考古人员发现和清理战国晚期至汉代石棺葬54座,出土了一批铜器、铁器、陶器、海贝和各类饰件,收集了大量人骨、兽骨,并提取了纺织品及粟等植物标本。这些珍贵文物的出土将为研究岷江上游地区的历史沿革、文化面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难得的实物资料。 据考古现场负责人介绍,此次发掘面积近1600平方米,共发现和清...
10月初,汪清县庙岭水泥厂工人黄胜国采石时,发现一块完整动物头骨化石。专家鉴定这是一万年前即已灭绝的披毛犀头骨化石。 测量发现,该头骨长78厘米、宽40厘米,重20多公斤。这枚头骨呈深黄色,整个头骨除出土时被人为轻微损坏外,基本保持完整,特别是头骨上的牙齿依然十分坚硬,牢固地排列在牙床上。 10月9日,汪清县文体局找到省内专家对该头骨化石进行鉴定。专家认为,这枚头骨是灭绝的披毛犀头骨化石,距今...
日前,大同市左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结束,新发现辽金时期大型聚落址达22处,填补了左云此前未发现辽金遗址的空白,为辽金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大同为辽金西京,政治、经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时盛况也多见于史书记载,但实物资料十分匮乏,此次普查左云县新发现的辽金聚落址遍布北至三屯乡、管家堡乡,南到小京庄乡、马道头乡的广大地区,遗址分布面积大、文化层堆积厚、地表遗物丰富。其中较为...
里份明堂,由两个明堂组成,分别为正屋和伙房。正屋坐北朝南,伙房做东朝西,土木结构,四合院式,硬山顶。门批面阔三开间,进深二柱二檩,单批,一木柱一悬柱,木柱石础,檐柱与悬柱间有精美的雕花月梁,檐柱柱头上设精美的植物纹牛腿、雀替。天井鹅卵石铺地,呈花纹图案,十分美观。正屋面阔三开间,带二楼梯垛和四夹屋,正屋进深五柱五檩带前檐柱。明间金柱与檐柱间有精美雕花月梁,檐柱柱头上有精美的动物纹雕花牛腿,牛腿上托...
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古陶瓷学会等单位的20位专家学者今日聚集浙江德清,出席由浙江省文物局、德清县人民政府主办的“浙江德清第二届瓷之源学术研讨会”,对德清火烧山、亭子桥原始瓷窑址的考古发掘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 据了解,2007年3月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德清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德清火烧山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窑址...
达州市文管所工作人员认为,竹片《三十六计》有很好的文物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近日,达州市通川区的王大娘,在打扫自家老屋时,意外地发现一部神秘的竹简《三十六计》,因上面有不少篆刻和图案,一般文物爱好者无法识别,昨日,老人求助记者,希望有专家能帮忙揭开这些刻字和图案的神秘面纱。 清扫老屋发现古竹简册 昨日上午,老人提着一个塑料袋前来,打开层层包裹的黄绸,一件状如书本暗褐色外壳的“大书&...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