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白水县文物旅游局稽查大队执法人员在史官镇文物安全巡查时收缴汉代文物5件。 经调查,这次收缴的5件文物是在白水县史官镇修桥施工时发现的,白水县文物旅游局稽查队执法人员向施工工队老板及工人宣传《文物法》、讲利害关系。施工方主动交出文物。白水县文物旅游局对施工方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对施工工地进行全面考古勘探。 此次收缴的文物有汉代灰陶蒜头瓶、旋纹茧型壶及3只灰陶罐,为妥善保护好...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掘地域文化,并展示地域魅力,已逐渐成为一抹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亮色。而各类文物作为一个地方,其历史、文化的双重载体,它所具备的价值自然不言而喻。更何况,这些文物本身,所具备的美学意义和文化标识作用,无疑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魅力体现。 今天,随着各地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重视,文物的作用已逐步深入到现代人的生产、生活中。有一个直观的现象是,不少知名度较高的文物,在近年...
“看,这个是衣服上的补丁,这个是打仗用的武器,这个是战士们穿的鞋子。”在郑州市图书馆,一位父亲指着展品给4岁的儿子看。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河南推出“河南百姓抗战的故事”专题展览,通过一个小山村留下的千余件文物,反映河南百姓在八年抗战中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的贡献。 在郑州市图书馆的大厅中间,一个写着“南荒村——河南百姓抗战的故事”的大展牌格外引人注目,定于7月16日正式开始的展览,早已迎来...
记者16日从郑和墓园文物保护管理所得知,江苏南京首次发现郑和墓文物实证——“咸阳世家”墓志碑,这是迄今第一件能证实郑和安葬在南京牛首山的文物实证。 关于郑和殁年葬地,史学界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郑和结束第七次下西洋后,于1435年回到南京,同年在南京逝世,葬于牛首山郑和墓。但因缺乏实证,学界对此一直存在质疑。此次发现的墓志碑年代是清代光绪甲申十年(1894年),该碑长1米多,宽近半米,上...
礼县大堡子山资料图片 为了追溯文物流失的来龙去脉,7月17日,由中央主要媒体和省内媒体组成的“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记者团”将出发前往考古发掘地礼县大堡子山进行实地采访。采访为时三天,本报特派记者明起将通过图文等多种形式发回连续报道。 此次实地采访包括《兰州晚报》在内的媒体将全程见证国宝的“出生地”,并全面了解文物从被盗掘到流失的来龙去脉。另外记者团还将实地采访圆顶山、礼县鸾亭山、秦文化博物馆等...
7月14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宣布,32件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国早期墓葬流失的金饰片文物已从法国回归,并将于本月20日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这些金饰片出自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遗址,是研究秦国早期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金饰片于上世纪90年代初被非法盗掘、走私出境,后由法国相关人士购买并捐给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民俗表演 前景旺> 2017年游客有望达到500万人次 去年5月25日,中国古城文化研究院召集北京、重庆、成都等地的古城文化与古建筑专家齐聚安居,召开中国·铜梁安居古城保护与利用高端研讨会,并发表《安居宣言》,从建县历史、古建筑保存完好度、可保护利用空间等方面,权威确立了安居古城“中国第四大古城”的地位。 去年9月,安居古城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随后在11月29日的“中国...
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被秦所灭,战国时代结束。昨日,194件来自全国各地的齐国文物,集体亮相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未来将与兵马俑相伴而展3个月。 “国宝牺尊” 商鞅方升 代表战国手工业最高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经过吕尚创国、桓公称霸、晏婴相齐、战国称雄等辉煌历程,创下了丰厚多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在百家争鸣时代大放异彩,由此而衍生的齐文化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代替的一部分。...
16日从郑和墓园文物保护管理所得知,江苏南京首次发现郑和墓文物实证——“咸阳世家”墓志碑,这是迄今第一件能证实郑和安葬在南京牛首山的文物实证。 关于郑和殁年葬地,史学界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郑和结束第七次下西洋后,于1435年回到南京,同年在南京逝世,葬于牛首山郑和墓。但因缺乏实证,学界对此一直存在质疑。此次发现的墓志碑年代是清代光绪甲申十年(1894年),该碑长1米多,宽近半米,上面提...
7月11日,今年第9号台风“灿鸿”影响宁波。为预防和减小台风对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损坏,宁波市海曙区文物监察大队制定了工作计划,落实了值班制度,并充分利用区文物执法监管平台实施视频巡查,确保文物险情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排险。 执法人员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对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点)进行实时巡查。树木倒塌是文保单位的一大隐患,在台风来临的前一天,大队就督促相关文物管理责任人,对有隐患的树木进行了...
7月15日下午,普陀区文广局、区民宗局、区消防大队、区文物监察大队在沈家门接待寺联合举办了文物古建筑及宗教场所消防安全培训班,全区共有30多家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及寺庙宗教场所参加了此次培训班。 培训课分消防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部分。首先是由区消防大队教官主讲,从古建筑真实案例入手,以理论知识和视频资料相结合,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消防安全知识、消防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随后,教官结合现场操作,带领培...
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基础工作,规范管理现有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积极提升文物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近日,海盐县新调整公布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及其保护级别。 据介绍,百步镇桃北村的来龙桥等7处不可移动文物经县政府核定,调整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建圆通桥等26处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点确定为第四批文物保护点,白杨桥等34处有一定文物价值的文化资源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目前,全县登记并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
7月16日上午,兰溪市委常委、副市长陈艳调研兰溪市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陈艳实地查看了市博物馆器物和古籍普查工作室,听取了博物馆负责人关于普查内容和进度的工作汇报,亲切慰问了普查一线工作人员,并召开了普查工作会议。 陈艳对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表示肯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要求各相关单位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普查工作进度,力保年底前全面完成我市可移动文物普查...
中国国家文物局14日在北京宣布,32件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国早期墓葬流失的金饰片文物已从法国回归,并将于本月20日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金饰片于上世纪90年代初被非法盗掘、走私出境,后由法国相关人士购买并捐给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为推动流失文物回归,国家文物局与法国有关方面积极协商,寻求文物返还的恰当途径,促成文物原捐赠人同意撤销对吉美博物馆的捐赠行为,再由原捐赠人将文物返还中国。这些年来,中...
近日,通过中法两国政府的友好合作和相关人士的积极努力,流失境外20余年的32件春秋时期秦国金饰片历经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怀抱,并最终回到故乡——甘肃,从而结束命运多舛的一生,在甘肃省博物馆永久性收藏。回家”的路,32件文物走了十年……这批珍贵文物的回归,到底经过了怎样的艰辛历程?外媒报道,“法国是秘密归还,还曾引起国内议会质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从当年被盗掘到流失海外,再到法国归还,这20年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