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海外文物为何难归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国家文物局14日在北京宣布,32件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国早期墓葬流失的金饰片文物已从法国回归,并将于本月20日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金饰片于上世纪90年代初被非法盗掘、走私出境,后由法国相关人士购买并捐给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为推动流失文物回归,国家文物局与法国有关方面积极协商,寻求文物返还的恰当途径,促成文物原捐赠人同意撤销对吉美博物馆的捐赠行为,再由原捐赠人将文物返还中国。这些年来,中国已加强了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力度,但文物归国路还是举步维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高税率致使民间回流困难重重

 

  目前文物追回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回购。回购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市场手段,圆明园猪首铜像的捐款回购便是一成功案例。猪首铜像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时流失海外的。2003年春天,文物专家从一位美国私人收藏家处寻访到铜像,澳门富商何鸿捐款人民币近700万元购回圆明园猪首铜像。

 

  二是讨还。讨还是目前最难以成行的文物回流方式。因为一旦要求他国归还所藏中国文物,可能就会牵涉到很多遗留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实。《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就曾是讨还的目标。该作品由乾隆年间的两位宫廷画师依据圆明园最美的四十处实景绘制而成,是现存唯一能够全面反映圆明园原貌的诗歌绘画作品,在圆明园大劫中,被法国的杜潘上校抢走,后来在法国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保存至今。

 

  三是捐赠。以捐赠的方式回流的文物也不乏先例,但捐赠需要文物持有者境界高尚。在现阶段,真正有此善举的有识之士依然鲜见。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西侧铜亭宝云阁流失的10扇铜窗,就是美国国际集团友邦保险公司创办人斯达先生的基金会于1993年从法国收藏家手中购得,后又无偿送还中国的,可谓功德无量的义举。

 

  第一种方式主要仰赖于国内的民间收藏家实现,但有个障碍却是令这些收藏家们头痛的。能够花天价买下国宝级艺术品的“土豪”在乎的当然不会是小钱,而是动辄几千万的艺术品关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对于非临时性的海外艺术品入境,需缴纳6%的关税以及17%的进口增值税,整体计算下来的复合税率实际应为24.02%。以收藏家刘益谦拍得的两件“宝贝”为例,《功甫帖》入境需纳税约人民币1200万元,而鸡缸杯的“入境税”更是高达5000多万元。

 

  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曾于2013年在纽约苏富比以3.77亿元拍得的凡高作品《雏菊与罂粟花》,目前也未进入内地,而是暂放香港保存。所以,考虑到高额的税费,加之安全保证等多方面因素,把从国外拍得的“天价”艺术品放在保税区,也就成为这些买家们普遍的选择。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是可以免除这些高额的税费,那就是——“上交国家”。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