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瓣纹碗,宋,高5.1cm,口径13.2cm,足径4.1cm. 碗敞口,圈足。里外均刻菊瓣纹,碗心印一团花。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足边无釉。 此碗为宋代耀州窑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装饰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团花为中心,放射状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纹,布局舒朗匀称,线条活泼流畅又不失规整,反映出当时艺师们的审美观念,代表了耀州窑瓷器刻花工艺的突出成就。 耀州窑瓷器上的刻花装饰于北宋中期...
耀州窑青釉印花童子玩莲纹碗,宋,高4.5cm,口径14.3cm,足径3.3cm. 碗撇口,深弧腹,矮圈足,足底沾窑渣。通体施青釉。碗内印莲花一束和四童子,四童子分别手持莲花一枝,身体呈不同的姿势作嬉戏状。 此碗婴戏纹饰抓住了孩童体态的主要特点,用洗练的轮廓线将其五官的稚气和胖乎乎的体形生动地刻画出来。 宋代耀州窑青瓷装饰题材丰富多样,植物、动物、人物及宗教题材应有尽有。人物题材以婴戏纹较为多...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宋,高9.3cm,口径14.5cm,足径5.5cm,足距7.9cm. 炉口沿较宽,直壁,圈足,足下承三个云头形足,三足与圈足在同一平面。器身凸起弦纹四道,上下各一道,中间两道。通体施梅子青釉。 此器造型古朴大方,以釉色取胜,梅子青釉胜于一般青釉,可与翡翠媲美,尤为难得。 炉是由商周时期的青铜鼎演变而成,多用作礼器。瓷炉最早始于东吴,宋以前常见的是托炉,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
龙泉窑青釉贯耳弦纹瓶,宋,高31.5cm,口径10cm,足径11.7cm. 瓶撇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颈部凸起弦纹4道,两侧对称置双耳。腹部阴刻弦纹2道。里外满釉,釉色青翠,釉层凝厚,足边无釉。 此瓶耳呈圆管状,俗称“贯耳”。器形仿照古代青铜器中壶的式样制作,瓶体硕大,器形古朴端庄,为当时龙泉青瓷中的名贵作品。 龙泉窑瓷器造型丰富多样,如日常生活中的盘、碗、洗、炉,文具中的笔筒、笔架、...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宋,高3.5cm,口径13.1cm,足径11cm. 洗直口,平底微内凹,浅圈足。里外施青白釉,口边无釉,镶铜口。洗中心印团螭纹。此洗印纹凸起,立体感强,为景德镇窑南宋时期仿定窑产品,有“南定”之称。
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瓶,宋,通高21.6cm,口径3.6cm,足径10.8cm。 瓶小口,短颈,硕圆腹,肩部置对称的双耳,圈足。瓶盖形如倒扣的茶杯,口部脱釉。里外满施青白釉,釉质光润,釉面开片。底部露胎无釉。 青白瓷是一种胎薄质坚、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闪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的瓷器。由于这种瓷器“光致茂美”,在宋、元时期曾行销海内外,深受人们喜爱,因此在南方地区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湖田窑为代表的庞大...
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宋,高12cm,长25.8cm,宽18.4cm。 枕呈腰圆形,素底,后部开一圆形通气孔。枕面以戳印的细密珍珠状小圆圈为地,主题纹饰为划花折枝牡丹,两朵盛开的牡丹花各居一侧,卷曲的枝叶充溢其间。枕四侧面开光内均刻划卷草纹。 珍珠地划花瓷器系模仿金银器錾胎工艺烧造而成,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这一品种在河北、河南、山西的一些瓷窑中可见。目前已知的有河北磁州窑,河南密县窑...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宋,高9.6cm,口径16.2cm,足径4.9cm。 器口内敛,腹部渐收,底圈足。通体施黑釉,盏里施满釉,盏外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黑色。器里外口沿釉色呈黄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状。 此茶盏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阳窑器物。北宋时期因宫廷盛行斗茶之风,所以这种胎体厚重、釉色漆黑似铁的茶盏流行一时。在这种茶盏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状的黄褐色条纹,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称“兔毫纹...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高6.8cm,口径16.4cm,足径4.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体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黄褐色釉随意点洒成大小不一的斑点。碗心微凸,饰梅花一朵,内壁上饰三只凤凰,似在相逐飞舞。 宋代饮茶、斗茶之风盛行,黑色茶盏受到斗茶者的喜爱,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故全国兴起了不少烧黑瓷的瓷窑,其中以福建的建窑和江西的吉州窑最...
余杭窑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径4.9cm,足径2.8cm。 盒扁圆形,分盖及身两部分。盖面隆起,中央突起圆形台阶一层,圆珠钮。盖面刻划菊花纹,圆形盖钮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浅圈足。盒通体施青釉,釉面匀净,有细碎的纹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现,南宋时各地瓷窑无不烧造,造型多样,有莲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为古代妇女梳妆的用具。此器小巧精致,刻花线条...
福清窑黑釉盏,宋,高6.5cm,口径12.5cm,足径4.5cm。 盏敞口,深腹,圈足。内外施黑釉,釉色均匀,釉面呈现出细丝状条纹,仿如小兔的毫毛一般,故称“兔毫”纹。口沿处失釉呈酱色,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厚凝聚处呈泪痕状,近足处及足底素胎无釉。 我国是茶的故乡,早在三国时期民间就有饮茶的习俗,至宋代饮茶之风盛行,上至宫廷,下至平民,无不喜好饮茶。王安石在《议茶法》中称:“茶之为民用,等于料盐,...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鱼碗,宋,高5.9cm,口径18cm,足径6.8cm。 碗敞口,口沿因覆烧形成较宽的芒口,斜腹壁,圈足。通体施青白釉,釉色青中透白。内壁六条线出筋,碗心处刻划双鱼水波纹,刀法犀利流畅。外壁光素。 此器造型规整,胎体轻薄,釉色光润。盘心所刻划的两条小鱼在青色的釉面衬托下仿佛在清澈的湖水中游弋嬉戏,形态自然逼真,艺术感染力极强。 景德镇窑位于江西景德镇,创烧于五代,主要烧白瓷与青...
吉州窑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径12cm,足径3.2cm。 罐唇口,短颈,鼓腹,浅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内及底部素胎无釉。 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态各异的黄褐色斑纹,与天然玳瑁极为相似,别具一番情趣。 玳瑁釉是一种窑变釉。其作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种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釉料,然后再随意甩洒一种氧化铁含量较低的釉料,烧成时产生交融、流淌,千变万化,惹人喜爱。玳瑁釉是吉州窑瓷器上常见的一种釉,以这...
琉璃厂窑黄紫釉双系壶,宋,高17.1cm,口径6cm,足径7.1cm。 壶直口,无颈,长圆腹,浅圈足,一侧置曲状流,相对称一侧为短柄,肩部饰双系。壶体外腹上部施黄釉,中间施紫釉,釉面饰浅黄色交叉状复线纹共四组,下腹部及足部露紫黑色胎体。 此器造型古拙质朴,交叉的复线色彩鲜艳,与紫色的胎体及釉面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格外醒目。
琉璃厂窑黑釉凸龙盖罐,宋,高21.5cm,口径12.5cm,足径9.2cm。 罐直口,弧腹,从上至下渐丰,圈足。颈部堆塑一条蟠曲的龙纹。器身鼓起五道弦纹,每道弦纹两侧贴饰对称的锥形尖角。通体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处及底露出赭色胎体,胎体较粗糙。 此器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