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儿童在家长陪同下观展。杨毅摄 7月16日,由浙江自然博物馆和大连自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恐龙蛋·诞恐龙》展览在辽宁大连开展,共展出化石标本138件,涵盖了大批量中国境内出土的恐龙蛋化石,旨在为观众呈现中国恐龙蛋化石研究的丰硕成果。 恐龙自发现以来,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恐龙繁殖的关键证据——恐龙蛋化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次展览将从“认识岩石与化石...
【摘要】本文介绍了朝阳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辽代腰带饰的分类、腰带饰的使用及舆服制度,介绍了朝阳在辽代时期州县的设立、发掘的众多的名人墓葬及汉族官员和契丹族官员腰带饰的区别。 【关键词】朝阳 辽代 带饰 来源:《辽金历史与考古》2014年 作者:赵海杰
【摘要】据目前已发表材料,辽宁地区辽代墓葬及个别辽塔(塔宫)出土了不少青白瓷器,器物品种以碗、碟(盘)数量最多,其他还有执壶与温碗、盏与盏托、托盘、钵、罐、梅瓶、净瓶、杯、盒、钟等。这些青白瓷器大体可分为前后两期。第一期数量较少,品种不多,有的器物五代遗风尚存。第二期数量陡然增多,器物品种与形制多种多样,装饰手法有所增加,纹样更加丰富多彩。辽宁地区出土的辽代青白瓷器是我国饮誉世界的陶瓷历史文化遗产...
辽宁省本溪市考古部门14日发布消息称,考古人员在本溪庙后山遗址中发掘出约50万年前古人类使用的火塘遗址。 辽宁本溪庙后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北部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填补了中国东北地区早期人类历史的空白,被誉为“东北人最早的家园”。 据考古专家介绍,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考古人员对庙后山遗址展开首轮发掘,出土了古人类化石4件、石制品76件、古动物化石76种,其中包括肿骨鹿...
考古人员在发掘现场工作情形 要了解庙后山的故事,还得从1978年的考古发现开始。那一年,一声开山取石的爆破巨响后,这处被历史尘埃淹没已久的天然洞穴终于重见天日,也由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考古工作者。从那时起至1983年,由国家、省、市、县各级考古工作者组成的考古队伍长年驻扎于此,用小铲竹片不舍昼夜地唤醒沉睡的远古文明。经过4次发掘,共出土古人类化石4件、石制品76件、哺乳动物化石76种,还有少量...
6月30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被中共辽宁省委授予“辽宁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称号。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国内外迄今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历史的专题博物馆。其陈列展览以九一八事变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为主线,共分为六个部分,总计展出珍贵历史照片1000余幅,文物、资料500余件。 开馆25年来,该馆共接待社会各界观众及国内外友好人士和港澳台爱国同胞近1500万人...
位于辽宁省凌源市的小喇嘛沟辽墓群是一处保存较完好的辽代契丹贵族家族墓地,出土大量珍贵的金银器文物。然而,大多文物在出土后未采取任何保护及保养措施,甚至发生新的腐蚀,亟待保护修复,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日前对这些亟须保护处理的器物进行修复。小喇嘛沟辽墓群位于辽宁省凌源市凌源镇八里堡村,1994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发掘,共清理了11座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随葬遗物。其中,金银器是重要的一类遗...
6月15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复兴之路》辽宁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展览以陈列展览的方式,全面展示中华民族170多年复兴之路的宏大主题。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是当前重大的文化工程,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之一,于2011年3月1日开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后第一个基本陈列。展览通过1200多件(套)珍贵文物、870多张历史照片,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
今年6月9日是中国人民正义审判日本战犯60周年。1956年6月至7月间,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辽宁沈阳先后审判了36名日本侵华战犯。为纪念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日子,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于6月8日至7月20日,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正义审判日本战犯60周年暨寻找‘亲历者·见证人’”系列活动。 在6月8日的启动仪式上,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举行了“聆听亲历者讲述审判历...
为了保护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文化根脉,辽宁省日前对1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工作。这些传承人大多年过七旬,亟须以数字化手段对其所掌握的精湛技艺进行收录。目前已拍摄视频素材约40小时、照片500余张,整理相关文字资料10余万字。 辽宁省此次进行抢救性记录的国家级传承人涵盖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五个类别。此项工作的主要成果将体现为包括口述片、项目实践片和...
高丽城山城位于辽宁省盖州市青石岭镇高丽城村,山城依山而建,平面形状大体为“凸”字形,周长约6000 米。1963 年高丽城山城成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 年4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盖州市文物局组成高丽城山城考古队,开始对高丽城山城进行计划为期五年的调查和发掘,发现城墙、数座城门和大型建筑基址,取得重要收获。 高...
历经4次水下考古调查,在深达24米的海底找到一艘钢铁沉舰,并确认为清北洋水师的致远舰。通过历次水下考古工作,抽沙揭露出长达60多米,宽9米至10米的舰体残骸,舰体外壳用钢板构造,使用铆钉连接。沉舰发现多处火烧迹象,从周边抛撒的钢板、木质船板等物品,可推测发生过剧烈爆炸。历次考古发现并提取水下文物计60个种类180余件文物,涉及船体构件、舰载武器以及船员生活物品等。其中,能确证“致远舰”身份的遗物有...
“丹东一号”沉船遗址位于辽宁省丹东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中。2013—2015年,为配合丹东港海洋红港区的基建项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会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工作,最终在24米的海底找到并确认清北洋水师的致远舰。 2014年4月,用磁力仪物探的科技手段探明“丹东一号”沉船铁质遗物的体量约为1600吨,明显大于1380吨排水量的超勇舰(扬威舰为超勇舰的姊妹舰...
“南澳一号”沉船文物 日前,辽宁省博物馆牵手广东省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展开展,展品包括“南澳一号”和“万历号”最新水下考古成果600余件,包括陶器、瓷器、铁器、铜器及有机物如果核、药材等。 被列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一号工程”的“南澳一号”共出水文物3万余件,本次展览中观众将看到400多件“南澳一号”文物,辽宁省博物馆负责人告诉记者,除此之...
辽宁省档案馆5月1日举行清代皇室档案展,清玉牒、清圣训、清实录等一批皇室档案原件在此间公开亮相。 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修建皇宫。天聪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尊沈阳为盛京。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沈阳为留都。历史上入主北京的清朝皇帝曾10次东巡沈阳。 记者在当日展出的清代皇室档案中看到,康熙皇帝登基后的第九年(1670年),即降下一道谕旨要拜谒祖陵。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