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辽宁省鞍山市日前完成了对古代岩画的考古调查,共发现17个岩画地点,103处岩画,并根据考古调查整理出版了《鞍山岩画》一书,对鞍山地区岩画进行解读,填补了辽宁地区抽象岩画的空白。 岩画是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目前,鞍山市在铁东区、立山区、千山区与海城市等区市共发现17...
辽宁省鞍山市考古部门28日发布消息称,目前已初步完成对鞍山地区古代岩画的考古调查,共发现17个岩画地点的百余处岩画。 岩画是人类祖先以石器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描绘记录其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属于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 据考古专家介绍,本次发现的岩画中包括143组图案和3000余个个体图像。记录的内容多为日、月、星辰图等自然景物,部分图案镌刻在...
北镇市富屯乡龙岗子村 新立建筑遗址出土的滴水 新立建筑遗址出土的筒瓦 医巫闾山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境内,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闾山即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日前,这座山又因发现辽代帝王陵疑迹而再次引起人们关注。 提起辽宁境内的帝陵,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清代的永陵、福陵和昭陵。其实,在辽宁境内,还有两座不为人知的帝陵,即辽代的显陵和乾陵。“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王朝,由契...
记者在日前召开的辽宁省文化局长会议上了解到,辽宁绥中姜女石遗址海域发现一处水下人工建筑。姜女石遗址是秦至西汉前期行宫遗址,姜女石又似为碣石,发现的水下人工建筑或与秦始皇东巡有关。 20世纪80年代初,考古专家在辽宁省绥中县万家镇南部的海滨地带发现了大型秦汉遗址群。遗址群包括石碑地、止锚湾和黑山头三处秦汉行宫建筑遗址,三处建筑南面海中各自对应一处海蚀柱,依次为姜女石、红石砬子和龙门礁,形成独特的滨...
以“古代辽宁”为主题的5个常设展厅和9个馆藏文物专题展厅正在紧张施工中,最快年底前可面向公众开放。届时,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将全面开馆,面向公众开放的展厅将达到22个,市民可以与7000多件馆藏珍品面对面。昨日,省政协委员、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透露了上述消息。 马宝杰介绍,目前新馆二期的布展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预计年底前,辽宁省博物馆新馆的17个常设展厅和5个临时展厅将全面对公众开放。 据了解,辽宁...
姜女石与石碑地遗址航拍图。资料照片 记者在日前召开的辽宁省文化局长会议上了解到,辽宁绥中姜女石遗址海域发现一处水下人工建筑。姜女石遗址是秦至西汉前期行宫遗址,姜女石又似为碣石,发现的水下人工建筑或与秦始皇东巡有关。 20世纪80年代初,考古专家在辽宁省绥中县万家镇南部的海滨地带发现了大型秦汉遗址群。遗址群包括石碑地、止锚湾和黑山头三处秦汉行宫建筑遗址,三处建筑南面海中各自对应一处海蚀柱,依次为...
记者21日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已完成对位于辽宁省阜新市高林台城址的发掘和科考工作,出土300余件文物。 辽东长城沿线发现十三座边关,作为长城的一部分,关城除了防御设兵屯守外,还在其附近设有堡城。 据考古专家介绍,长城高林台城址共发掘三个区域,历时近一年,发现房址2座、灰沟4条、灰坑63座、土墙1道、石圈1座。出土陶器、建筑构件、铁器、铜器、石器等300余件不同时期历史文物。 通过...
昨日,辽宁省考古所在2015年度辽宁省考古业务汇报会上,公布了2015年度的考古新发现。 “丹东一号”基本确定为“致远”舰 “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开始于2013年。2015年8月至10月,相关部门发掘发现120多件文物,同时,沉船舰体两侧均有发现“致远舰”采用过的方形舷窗,左舷3个,右舷1个,并在左舷前部发现两个带“致远”篆书的瓷盘。据此,“丹东一号”基本确定为清北洋水师“致远”舰。 康平...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日前完成了对辽阳苗圃墓地2015年的阶段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各类墓葬141座,墓地主体为汉魏时期墓葬,其中包括部分珍贵的壁画墓。 辽宁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长李新全介绍,辽阳苗圃墓地2015年度的考古工作从4月中旬始,至11月中旬结束,共发掘各类墓葬141座。在之前对辽阳苗圃墓地2014年度的阶段性考古发掘中,共发现92座汉魏墓葬群。“辽阳苗圃墓地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汉魏墓葬群,也因...
2014年9月5日清晨,在山东青岛中苑码头,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中国考古01”船驶离泊位,前往辽宁丹东,进行“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水下考古发掘,专家一致确认“丹东一号”就是甲午海战中撞向敌舰沉入海底的致远舰。这是近年来中国水下考古的一项重要成果,为中国近代史、甲午海战史和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在1月12日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为“2015年中国考古新...
大连鞍子山积石冢是2014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师范大学四家单位联合正式挖掘。鞍子山积石冢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后牧村鞍子山东山山脊上。山脊呈南北走向,积石冢所在山脊海拔落差165米至190米,积石冢沿山脊分布,长达150米左右。在鞍子山主峰上,还分布有一处遗址,地表分布有大量红烧土,推测与积石冢存在一定关联。另外鞍子山积石冢西北...
2015年12月22日,由辽宁师范大学主办的“五千年文明见证”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辽宁大连召开。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共同研讨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 在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江涛对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人形塑像反映的社会形态进行了探讨。他把红山文化出土的人形塑像分为祖神与巫觋两类,以祖神为主;男女均有,又以女神像为主。高江涛说,这时社...
11月10日上午,“妙相庄严——辽宁省博物馆佛教造像精品展”在宁波港口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190尊具有代表性的佛像珍品让市民在佛教造像艺术的神圣典雅和超凡脱俗中感受、体味佛教的慈悲与智慧之美。 佛教源于印度,自公元二三世纪由中亚逐渐传入中国以来,历代崇信不衰,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造像即佛教崇奉神祗的各种艺术造型,在佛教信徒传经弘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一种艺术化...
证据一:舰体结构 证据二:武器装备 证据三:“致远”文字款识瓷盘 121年前甲午战争烟消云散,几万人的生命消失。曾经辉煌一时的北洋铁甲海军化为碎片,散落四方。 甲午中日海战,国人记住了邓世昌和他的致远舰。在最后关头,邓世昌率领致远号冲向敌舰,遭鱼雷击中沉海,最终战沉,舰上252名官兵,除7人幸存外,其他全部殉难。 近日,国家文物局及相关机构经过3年水下考古,确认发现于辽宁丹东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