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本溪庙后山古人类遗址考古新成果

考古人员在发掘现场工作情形-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人员在发掘现场工作情形

 

  要了解庙后山的故事,还得从1978年的考古发现开始。那一年,一声开山取石的爆破巨响后,这处被历史尘埃淹没已久的天然洞穴终于重见天日,也由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考古工作者。从那    时起至1983年,由国家、省、市、县各级考古工作者组成的考古队伍长年驻扎于此,用小铲竹片不舍昼夜地唤醒沉睡的远古文明。经过4次发掘,共出土古人类化石4件、石制品76件、哺乳动物化石76种,还有少量的骨制品和用火遗迹。其中,出土的两颗人类牙齿化石和儿童股骨化石表明,早在距今约50万年前,庙后山人就已经将这里作为家园繁衍生息。通过铀系法测定,这里是东北地区发掘已知人类化石中年代最早的。而肿骨鹿和三门马等动物化石的出土,则具有划时代的考古意义。一系列考古发现,让庙后山成为见证悠悠历史的“庙后山文化”的浑厚载体。

 

  庙后山遗址的发现以及众多遗存的相继出土,证明了早在距今约50万年前,与北京山顶洞人、周口店人在华北生活的同时,辽东地区也有人类活动。对庙后山文化的研究还表明,这里早期人类文化和华北的旧石器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对于探索中国远古文化的来龙去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家称:“庙后山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东北地区早期人类历史的空白”,“是迄今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考古界称庙后山为“东北第一人故乡”。

 

  本溪满族自治县山城子村南麓的庙后山有古人类遗址,从1978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从此,这座小山名声大噪,继而蜚声国内外。考古发现,这里是迄今为止我国最靠东北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遗址,距今约50万年,被誉为“东北第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

 

  从2012年7月开始的第二次考古发掘,截至记者发稿时,考古人员已经发掘出土石器110件及一定数量的刃类、尖类骨器。尤其令考古专家兴奋的是,本次发掘还出土了食虫类啮齿动物化石及大量大型动物的碎骨。其中,明显烧焦炭化的动物碎骨表明,早在50万年前,庙后山古人就已经掌握了用火和敲骨吸髓的食用方法。此发现目前被列为庙后山考古的最新课题。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