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ⅷ-8 所属地区 福建·泉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一、概况 泉州刻纸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乾隆《泉州府志?风俗》等古籍、诗记述泉州刻纸,始于唐而盛于宋。但八闽大地传统的刻纸仅,限于在春季“门贴春字”时,配以红笺的门楣上的装饰品。即是宋诗人范成大所说的“剪彩宜春胜,泥金祝寿幡”。清代陈德商的《温陵...
遗产编号 ⅷ-10 所属地区 福建·南平·建阳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建阳市 申报日期 2006 在闽北历史上,最具世界性影响力的文化现象有两样:从人物方面来讲是出了个朱熹,“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从事物方面来讲,是出现了建本图书。朱熹的研究成果浩繁卷帙,难以车载斗量,而对建本的挖掘和传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与提高。...
遗产编号 ⅷ-11 所属地区 福建·龙岩·永定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永定县 申报日期 2006 永定客家土楼的设计,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建筑设计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今天的建筑设计,既有效果图、平面图,又有施工图等等,设计师多为科班出身。土楼设计师与泥水匠、木匠一样,全靠师徒传授,自学成才。建土楼的所谓图纸,统统都装在泥水、木匠等能工...
遗产编号 ⅷ-14 所属地区 福建·宁德·福鼎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福鼎市 申报日期 2006 “饼花”是二百多年前,福鼎当地民间艺人独创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特有画种,它是专门贴在中秋月饼上的一种装饰画。表现内容以戏曲题材为主,形式新颖,有美人式、八景式、八果式、团式等。画面色彩鲜艳、热闹,以红、黄、绿、桃红等色为主,线条清晰,民间和地方...
遗产编号 ⅷ-6 所属地区 江西·景德镇·乐平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景德镇市乐平市 申报日期 2006 乐平古戏台,是指中国江西景德镇乐平市内所保留大量古代戏台,主要用于演出赣剧用。目前乐平市保存有400多座古戏台。主要为砖木建筑,可以分为宅院台、庙宇台、会馆台、祠堂台和万年台五大类。 浒崦戏台地处乐平市镇桥镇浒崦村,该戏台建于清代同治十...
遗产编号ⅷ-7所属地区江西·九江·瑞昌市 遗产级别省级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九江市瑞昌市申报日期2006 瑞昌竹编工艺历史久远,我市发掘的商周古铜矿冶遗址中出土了完好的,用来运送矿石的竹筐。千百年来,瑞昌的竹编工艺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变革,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竹编艺术制品享誉海内外。曾荣获江西省对外贸易厅出口产品供货先进单位。2001年10月我市竹编工艺品参加...
遗产编号ⅷ-8所属地区江西·赣州·会昌县 遗产级别省级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赣州市会昌县申报日期2006 会昌县的藤器是民间传统工艺产品,早在清代,生产的篮、盘、托、箕、箱类藤器用具就行销各地。民国期间,因藤器产品单调,款式古老,藤器只有农村少数工匠制作。建国后,筠门岭圩藤器老艺人开始试编藤坐椅,为藤器生产开创了新路。1958年,成立了会昌县城镇公社藤器厂。1978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4月7日出席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总结电视电话会议时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物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保护传承好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使之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刘延东指出,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文物承载文明、传承历史、维系民族精神。建国以来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圆满收官,基本摸清了全国...
4月7日,历时五年的第一次中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在北京公布最终数据,截至2016年10月31日,普查统计的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4,907件/套,基本全面摸清了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家底。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是覆盖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全部国有单位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从2012年开始,由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共计15个部委参加。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
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新发现新认定708万件/套、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4月7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摸清了“家底”。在这份长长的成果清单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等一系列文物管理创新之举尤为引人注目。在文物流失、盗抢、损毁等新闻时常见诸报端的今天,摸清可移动文物的“家底”能否让这张国家的“金色名片”进入“保险箱”? 摸清文物“家底”有啥用...
发布会现场。上官云 摄 4月7日下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发布会上公布了普查工作的主要成果。刘玉珠表示,普查期间全国成立3600个普查机构,投入10.7万名普查人员力量、12.45亿元经费,调查了102万家国有单位。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其中完成登录备案的国有可移动文物2661万件/套(实际数量6407万件),纳入普查统...
4月7日,记者从在北京举办的第一次中国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发布会上获悉,全国未定级文物占到55.97%,中国国家文物局将积极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 普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基层单位保管条件差,文物得不到妥善保管。全国平均每名保管员保管文物2290件,基层保管员兼职现象普遍。文物保护修复设备不完备,修复技术人员缺乏,难以满足文物保护需求。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全国未定级文物占55.97%,亟需按照文物保...
在中国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山东在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平台共登录文物558万余件。菏泽古沉船出土的元代青花龙纹梅瓶等普查新发现的珍贵文物均“归队”并获得保护和修复。 记者4月7日从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总结电视电话会议获悉上述消息。第一次中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历时5年,2012年10月开始,2016年12月结束。 山东在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平台共登录文物286万余件/套,实际数量558万余件。...
图为展出的唐代巩县窑黑釉龙柄壶李映民摄 4月9日,《大唐之美——“一带一路”背后的器用》展览在广东东莞可园博物馆开幕,共展出古代丝绸之路重要区域中亚地区的金币、银币等89件唐代文物珍品,重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图为展出的唐代三彩山子 李映民 摄 据主办方介绍,这次展览展出了深圳市望野博物馆收藏的唐代文物珍品89件/套,不仅有陶瓷器、墓志、玉器和琉璃器,还有来自古代丝绸...
座谈会现场。刘忠俊摄 4月7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文化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历史学者座谈会”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区举行,来自国内的18位历史学者,围绕“张献忠沉银遗址重要意义和价值”、“沉银考古发掘价值意义”等话题发表了各自观点。 “有关明清之际的历史,过去的文献矛盾很多,很多说法都不一致。现在我们出土了文物,以实物为准,这是我们研究历史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