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日前,河北省永年县龙泉村村民赵毓志、王世红、韩奇亭等人在编纂《龙泉村志》搜集史料时,当地一村民提供了一份祖上流传下来的清朝光绪年间科举考试考卷。该考卷距今已有121年历史,为清代进士孟庆荣在光绪庚寅年(1890年)的翰林考卷。 据介绍,此份翰林考卷共16页。其中,第1页至第2页为孟庆荣的个人简历,注明了他参加考试时的时间、年龄,以及参加顺天乡试、保和殿复试、恩科会试、保和殿御试的名次,并列举了其曾...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5日消息,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近日科学家们在西藏发掘出据信是迄今已知年代最古老的披毛犀化石。这种生物生活在大约360万年前,远早于它的近亲同类漫步于亚欧大陆北部广袤平原上的年代。科学家们称这一古老化石的出土证明西藏喜马拉雅山麓的冰封山峦曾是这些动物们的演化摇篮。有关这一发现的论文已经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 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院的王晓明(音译:Xiao...
记者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获悉,日前,该县曲陌乡南卷村一玉米地内发现一处宋元时期遗址,距今约有700多年历史。这对研究宋元时期文化和风士人情有积极推动作用。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正在组织人员进行紧张的挖掘工作。 据了解,该遗址是在铺设石油管道的前期勘探工作中发现的。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任雪岩介绍,目前从挖掘出的文化层和少量砖瓦碎片来看,初步判断为宋元时期的遗址,距今约有700多年历...
(记者 刘念)200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日本九州大学组成联合研究组,对砻江流域的石棺葬文化遗存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在这一历时3年的中日联合考古研究中,2010年9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距甘孜州九龙县城约70公里处的河岸一处级阶地上,发现了一座“罕见”的石棺墓葬。 “这处石棺墓不仅有特殊的墓室结构,在墓主的随葬品中还出现了海贝。”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家祥说,墓主骸骨保留完整,在胸和...
新华网西安9月4日电 (记者冯国)根据近50座小墓葬的最新考古工作发现,考古专家对秦都雍城的墓葬布局有了新认识:即不再是传统认为的仅仅分布在都城南边的秦公陵园和国人墓地,而是在都城的东西南北四周皆有分布。 主持秦都雍城考古发掘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亚歧说,分布地秦都雍城南边的秦公陵园及其旁的国人墓地,一直是考古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但近两年考古人员把考古工作的重心向城址的东西北三面进行...
前一阶段,苏州虎丘地区被发掘出来的宋家坟古墓群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过两个月来的考古勘探,已经发掘出墓葬共计57座,这些古墓更是从东汉、西汉、六朝一直延续到了唐、宋、明、清时期。古墓群里发掘出了10个比较罕见的釉陶质地的麟趾金,从而说明该汉朝墓穴的主人非富即贵的地位。而另外的唐代墓群则挖出了以西域人为原型的陶俑。 连续报道(2) 苏州发现宋家坟古墓群 虎丘发现唐朝及西汉时期墓穴 昨天上午,记者...
新华网兰州9月3日电 (记者 卫韦华) 甘肃省白银市博物馆收藏了一架距今约12万年的晚更新世时期的原始牛化石,专家表示,这具保存完整的原始牛骨架化石非常罕见。 记者从白银市博物馆了解到,白银市平川区王家山镇万庙村武拐社的农民武和海,2008年在打工砖厂挖土时发现了一大堆形似骨头的石头,这些“骨头”有的像动物牙齿,有的像肋骨,但都比现在常见动物的骨头大很多。武和海后来将化石捐赠给白银市博物馆收藏。...
中新社兰州9月2日电 (记者 冯志军)记者2日从甘肃白银市博物馆获悉,经甘肃省博物馆化石专家鉴定,初步认定当地此前出土的原始牛骨化石年代属晚更新世,距今约12万年,保存基本完整。 白银市博物馆专家向记者介绍,此“原始牛”生存于第四纪晚更新世晚期的中国北方,为陆路动物,适应寒冷环境,体态比目前家养的牛壮大,有两只长角。 甘肃文博专家鉴定时称,牛骨化石对研究当地古地理、古气候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这...
平川农民武和海终于给他的“宝物”找到了下家!近日,他把3年前发掘的一堆“骨头”捐赠给了白银市博物馆,经鉴定发现这些“骨头”竟然是距今约12万年的原始牛骨化石,如此完整的原始牛骨架化石在我国属首次发现,在亚洲也很罕见,欧洲只有意大利等少数国家有收藏和报道。 发现“骨头”农民自行挖掘保护 今年50岁的武...
8月22日,陕西凤翔县柳林镇发掘出一座汉代墓葬,出土陶器15件、铁斧1把、连弧纹铜镜1枚,其中连弧纹铜镜背饰纹中铸有48字铭文,镜面光亮可以鉴人。 凤翔县博物馆 供图 中新网西安9月1日电 (田进 孙宗贤)记者1日从陕西省凤翔县博物馆证实,凤翔县博物馆、文管所近日对当地一座西汉砖室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出土多件陶质文物及连弧纹铜镜1枚,其中连弧纹铜镜背饰纹中铸有48字铭文,镜面光亮如新。...
陕西宝鸡市凤翔县文物部门近日在该县柳林镇发掘了一座比较完整的汉代砖室墓,墓内发现一面两千年前刻有情诗的汉代铜镜。这枚铜镜呈圆形,直径15厘米,外围和内向均有装饰性环绕线,铜镜上还有一圈铭文,共48个字,经考古专家认为为一首6言情诗。其文为:“絜清白而事君,怨阴驩之弇明,彼玄锡之流泽,恐疏远而日忘,慎糜美之穷皑,外承驩之可说,莫窔窕之灵泉,愿永思而毋绝。”考古专家说,汉代铜镜...
东北侧的两座马坑各埋有两匹马和一条狗,马呈靠背侧卧状,狗在两匹马的尾部。 车马坑内的第二辆(中)和第三辆车(左)前各有三匹马。 工作人员在喷施水雾以保持湿度。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考古队在天子驾六博物馆附近又发现了4座大小不一的东周时期车马坑。此次发现不仅为探索东周陵墓分布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对探讨东周时期的埋葬制度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具有重...
湖南炎陵县船形乡文化站工作人员近日在文物普查时,在该乡新生村珠山背组发现一座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古房屋建筑。目前房屋保存较完整,还有居民居住。 据考查人员介绍,此古屋建筑占地面积680余平方米,内设有5个天井,大小房间达44间,中间是公堂屋,公堂屋两旁各有一个私堂屋,私堂屋两旁是住房。远望过去,整个建筑呈一个巨大的“U”字形结构,屋门前还有一个大鱼塘,四周田野、绿树环绕,风景秀美。 整个房屋建筑材...
8月29日,洛阳西周早期墓葬考古发掘现场,陪葬品置于棺木内部两端。墓室西南角放置着一整套青铜车马器。青铜爵被发掘出来。日前,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一处基建工程中发掘一座西周墓葬。值得庆幸的是,该墓葬历经3000余年从未被盗,墓中随葬品保存比较完整,尤其是放置在墓葬西南角的一整套青铜车马器非常罕见。29日下午,记者随市文物工作队工作人员一起来到该墓葬的发掘现场:瀍河回族区唐寺门附近的洛阳荣康医院新址...
8月22日,陕西凤翔县柳林镇发掘出一座汉代墓葬,出土陶器15件、铁斧1把、连弧纹铜镜1枚,其中连弧纹铜镜背饰纹中铸有48字铭文,镜面光亮可以鉴人。 凤翔县博物馆 供图 记者1日从陕西省凤翔县博物馆证实,凤翔县博物馆、文管所近日对当地一座西汉砖室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出土多件陶质文物及连弧纹铜镜1枚,其中连弧纹铜镜背饰纹中铸有48字铭文,镜面光亮如新。 凤翔县位于陕西省关中盆地和渭北黄土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