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大地湾彩陶 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在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一处人类文化遗址,这一遗址位于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侧,距县城45公里。遗址分布在清水河与阎家沟水交汇处的第一、二、三台地上,北临清水河,河水平缓西流,南依长虫梁,山丘绵延起伏,总面积约达32万平方米。这一惊人发现引起了文物考古部门的高度重视,遗址随之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开始了发掘工作根本无法进行。1978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
易华在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 “齐家文化不仅是华夏文明源头之一,也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标志。” 为期两天的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2日继续在齐家文化发现命名地甘肃省广河县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致力于齐家文化研究与推广的知名学者易华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他说,最新研究表明,齐家文化最可能是夏代早期或中期文化,也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文化,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文物保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物工作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遗产理论,为新时期文物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把握历史机遇,增强文物保护的责任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为人类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指...
国宝大迁徙路线图。 文物集结待运。 西迁南路民众帮助推车。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除了军队的进退、民众的流离外,我国众多政府机构、文化机构、工厂企业、大中院校等都进行过战略转移,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和牺牲。同样背景下发生的“古物南迁”和“古物西迁”,为保护百万国宝,跋山涉水万余公里,辗转于10余个省市,前后历时15年,堪称这部波澜壮阔的大迁移史诗中的宏伟篇章。 国难...
仰韶文化长达两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极为稳定的文化发展核心区域,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半坡类型对豫西南地区文化发展的影响。到了庙底沟时期,仰韶文化以彩陶为标志,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文化整合,对豫西以东直至山东地区、淮河上游及长江中游地区、甘青黄河上游地区以及河套地区的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仰韶文化各个发展阶段对其分布地区周边的文化影响,无疑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发展,基于此,有学者...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闪现过很多灿烂辉煌的文明。高大的金字塔依旧矗立在埃及的荒原上,希腊帕特农神庙、罗马斗兽竞技场的残垣在落日下依然壮观雄伟,两河流域的泥版文书无言地诉说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旧日荣光,摩亨佐达罗的发达城市铸就了印度河文明无法破解的过去,但无论这些文明其时多么辉煌,均不过如昙花一现。在诸多古代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从不曾中辍,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流淌的是祖先的血液,散发的依...
在中国史前时代,彩陶成为分布在黄河流域及附近地区的仰韶文化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表典型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文化,其彩陶技艺代表了中国史前艺术的伟大成就,并对周围文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庙底沟文化彩陶上的鱼纹、鸟纹、花瓣纹以及其他各种几何纹饰图案是如何形成的?仰韶文化的演变是否在这些彩陶技艺的变化中得到体现?仰韶文化与周围文化的关系是否在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与影响中有所反映?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
仰韶文化研究近百年来,大量自然科学方法被运用于不同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的研究中,从农业到手工业、从自然环境到人地关系……结合不同的科技考古手段,为人们认识这一时期的史前社会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科技考古在仰韶考古研究中的应用,解决了哪些有争议的重大问题?如何通过科技考古对遗迹遗物的分析,展现仰韶文化时期氏族社会发展状况?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张居中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中国考...
探寻仰韶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庙底沟时期注定绕不过去。与半坡时期相比,庙底沟时期的聚落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其社会格局、社会组织形态是怎样的?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炜林。 促进不同区域的文化整合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庙底沟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炜林:渭河流域以陕西关中为中心的区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作为第一个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地区,富...
1921年,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确立了“仰韶文化”,这也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研究的开端,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纵贯两千年,仰韶文化形成了一个极为稳定的核心区域,深深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进程。 近年来,随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的问世,有关仰韶文化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对仰韶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
近日,宁波市规划局、宁波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下达2015年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项资金的通知》,宁海县2个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12个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抢修工程,以及宁海县历史建筑普查等项目共获700万元经费补助。 在保护规划编制类及历史建筑普查中,清潭村与力洋村各获得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费30万元,宁海县历史建筑普查获得补助经费50万元。在历史建筑保护及濒危传统建筑抢修中,前童镇...
十三行博物馆效果图。 1820年中国GDP世界第一十三行是当时唯一通商口岸 “复兴世界的十三行——海上丝路文化旅游区起步区启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昨日举行。据悉,设在文化公园的荔湾区十三行博物馆预计年底开放。 “1820年中国仍是世界GDP第一”,在复兴世界的十三行——海上丝路文化旅游区起步区启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中山大学历史系黄启臣教授表示,以广州十三行等为代表的商业见证...
为避免历史文化遗产被错征或误拆,广州市拟设立“普查前置”程序,规定政府应当定期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未完成普查或调查的不得征收。《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修改建议稿)》(以下简称“修订稿”)昨日提交市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二审。修订稿还规定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对损坏、拆除历史建筑的,处以查处时当地相当等级房屋市场价格3——5倍的罚款。 拆除历史建筑最高罚5倍 修订稿新增这样的规定:“房...
7月27日,江苏省政府在淮安召开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座谈会,研究部署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江苏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市厅际会商小组成员单位及省旅游局负责同志、大运河沿线8市政府领导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江苏省政府副省长、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市厅际会商小组组长曹卫星出席会议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厅、住建厅、文物局、旅游局和常州、苏州、淮安、扬州代表在会上发言。与会代表还就江苏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市厅际...
要从文化上真正实现京津冀共同体的认同,首先需要在摸清现状的前提下,对三地文化基因及文化价值认同的相同或相似点进行连接,对三者各自的优势进行对接,以实现共同体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从生态文化上看,京津冀三地都处于华北平原,彼此交通便利,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地理生态圈,也就是华北平原文化圈,这是京津冀三地文化认同的物质基础。共同的生态环境,导致京津冀三地的人民群众逐渐形成相同相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