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南宋时期的雕像、精美的陶瓷、残存的船板……11月15日,在海南省博物馆,“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展出,首次向公众展示南海水下文化遗产和水下考古工作。 加强水下文物保护的另一个现实是,在我国浩瀚的南海西沙水域,不少水下文物被疯狂盗挖。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近日告诉记者,今年4、5月间,海南省文物局和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共同组织开展201...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11月15日,一位记者正在拍摄西沙群岛海域出水的石雕男子头像。当日,西沙水下文物展在海口开展,重点展出的华光礁一号沉船文物是2007年沉船打捞成功后首次在公众前亮相。华光礁一号沉船是我国目前在远海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也是我国水下考古发掘领域对古代木质高饱水沉船整体进行完整记录、逐层拆卸、分件出水、科学保存并长距离运送的...
南宋时期的雕像、精美的陶瓷、残存的船板……11月15日,在海南省博物馆,“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展出,首次向公众展示南海水下文化遗产和水下考古工作。加强水下文物保护的另一个现实是,在我国浩瀚的南海西沙水域,不少水下文物被疯狂盗挖。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近日告诉记者,今年4、5月间,海南省文物局和海南省西南中沙群...
中国新华社周五称,中国将加大遏制、打击南海水下文物的盗掘行为,并称因该地区水域广阔,将使监管工作面临很大挑战。 新华社表示,一些寻宝人在西沙群岛使用爆破等手段获取沉船内的瓷器和金银制品。西沙群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西沙所有48处水下文化遗存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报导引述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的话称,“其中,26处...
记者从中国海监海南省总队获悉,由国家文物局、公安部边防局、中国海监总队、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部门联合组成的调研组将对南海水下文物执法进行调研。同时,海南还将加大工作力度,形成联合机制,遏制、打击南海水下文物的盗掘行为。 南海拥有众多岛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西沙群岛更是素有“南海明珠”之称。由于该海域珊瑚礁盘密集,有众多古代商船...
昨天,记者从国家文物局网站获悉,最新起草的《水下考古工作规程》目前正向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征求意见。规程明确了原址保护是进行水下遗址保护的首选方式。当水下遗址面临被破坏的危险而无法实行原址保护时,可选择水下考古发掘的方式进行保护。 记者了解到,为规范水下考古调查、发掘、出水文物保护、资料管理等工作,确保水下考古工作人员和文物安全,国家文物局委托有关单位初步研究起草了《水下考...
在中国西沙群岛清澈的海水下,散落着大量古代沉船和文物宝藏,引起了盗采者的觊觎。近年来,中国正在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以遏制、打击对西沙水下文物的盗采。 西沙群岛有“南海明珠”之称,在这些岛礁的水下,还有另一种珍贵的存在——大量古代沉船和文物宝藏。这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由于珊瑚礁盘密集,暗礁错综复杂,许多往返船只葬身海底。 经...
在中国西沙群岛清澈的海水下,散落着大量古代沉船和文物宝藏,引起了盗采者的觊觎。近年来,中国正在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以遏制、打击对西沙水下文物的盗采。西沙群岛有“南海明珠”之称,在这些岛礁的水下,还有另一种珍贵的存在——大量古代沉船和文物宝藏。这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由于珊瑚礁盘密集,暗礁错综复杂,许多往返...
记者3月17日从海南省文物局获悉,针对海南省田野文物较多而又无专人值守、南海水下文物保护难度较高的问题,海南省文物局近日向全省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田野文物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文物部门把田野文物安全工作与文物普查相结合,加强监督,消除隐患,确保田野和水下文物的安全。 按照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海南省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依靠市(县)、镇、村三级文物保护网...
目前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如何?面临什么问题?天津的水下文化遗产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与天津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梅鹏云。 ■ 新闻前提 11月22日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海洋局在京签署“关于合作开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海洋事业的发展。11月24日至26日,首次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与...
60多年前,一艘侵华日军军舰在余干县蹊跷沉没,60多年后,这里露出一片沙洲;枯水时期河道中时常浮现出奇怪的石牛石马,水域之下究竟有何神秘?近日,余干县江埠、白马等地长期流传的水下传说有望见到真容。记者获悉,江西省鄱阳湖内陆水域作为国家水下文物普查试点,目前已经进入实地调查阶段。 目击者称日军军舰撞礁石沉没 军舰沉没处变成一片沙洲 沙洲之下有当年沉没的日军军舰 余干县江埠...
3月30日举行的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从单纯的水下考古发展为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从近海海域扩展到远海海域,从单一部门主导发展为多部门积极参与协作。 在谈到“十二五”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时,单霁翔说,编制工作应注意明确今后五年内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祥22日在此间透露,中国目前已发现200余处水下文物点,70余处沉船遗址,将逐步加大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中国国家文物局与中国国家海洋局22日在此间签署“关于合作开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战略与规划、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遗产管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执法、国际合作与权益维护、海洋文化建设、协商和日常联系...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司长顾玉才日前对记者透露,包括中国内海、内河及内湖的水下文物普查已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一个专项在全国启动。这将是我国首次对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全国性普查。 记者从日前在青岛召开的2007年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上了解到,目前,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山东、辽宁等许多省份已展开了沿海水下文物的调查工作。同时,随着大运河保护工程的开展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一些沿河省份也开始展...
7月20日,由来自浙江、福建、江西、辽宁和北京等全国各地15名水下考古队员组成的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队自舟山嵊泗回驻宁波并陆续返程,此举标志着2010年度浙江沿海水下文物重点调查与探测探摸工作已告一段落,“十一五”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项目也随之落下了帷幕。 浙江沿海水下文物考古调查始于1998年。“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文物局统一布署并受浙江省文物...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