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韩美林亲自体验蓝印花布刮浆工艺流程 8月26日至9月2日,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韩美林先生应邀考察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及吴元新染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蓝印花布馆馆长吴元新向韩先生介绍了南通蓝印花布保护传承的情况及产学研方面的研究成果。韩美林先生此次为蓝印花布创新设计专程来到南通,他准备用一年左右时间与蓝印花布博物馆合作,创新一批蓝印花布艺术新作品,明年将在北京、杭州、银川三地...
近日,有读者报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末状元张謇的墓园——南通嗇园园区内,竟设有大面积的烧烤区,青烟弥漫,环境嘈杂。“这里是张謇先生的墓园,怎么可以在这儿经营烧烤?太不合适了!”据了解,嗇园烧烤已有十多年历史。 国家对于文保单位的经营性活动有着严格的要求。那么,嗇园园区内设烧烤摊点是否合法合理?是否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批?今后这些烧烤摊点将何去何从?近日,现代快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现代快...
3月23日南通气象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具有江海文化特色的南通气象博物馆是继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之后,全国第二家气象行业博物馆。该馆分为考古、物候、方志以及器测四个展出单元。 在考古单元,“海安青墩遗址”的微型立体场景尤其引人注目。据该馆主要筹建人刘佳介绍,距今5500至6000年前,青墩地区气候温暖潮湿,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这样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是形成青墩先民“干栏式”居民的主要原因。...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当天,中国南通气象博物馆对外开馆。这是继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之后,全国第二家气象行业博物馆。 博物馆占地近千平方米,分为考古、物候、方志及器测四个展出单元。“海安青墩遗址”“小球大世界”“军山气象台”等展块,借助幻影成像和声光电等技术,凝炼介绍数千年灿烂的中华气象文明史。
气象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军山气象台有哪些辉煌历史,如何在“小球大世界”里看懂气象知识……在即将开馆、占地近一千平方米的中国南通气象博物馆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将通过史料、实物等得到解答。 南通享有“文博之乡”的美称,博物馆数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气象博物馆的建成,将为通城再添色彩。18日,记者实地探访。 南通气象博物馆分为考古、物候、方志以及器测四个展出单元。在考古单元,“海安青...
昨日,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工作人员展示蓝印花布生肖羊吉祥物。
没有鲜花、掌声,没有开幕式,有的只是一幅幅或浓或淡的水墨作品和前来赏画的人群。6日,“四季水墨——2014当代优秀艺术家中国画提名展”巡展第三站在南通中心美术馆开幕。 “四季水墨”系列展览自2008年首展以来已经走过第七个年头,虽然每届展览的主题不尽相同,但主旨都是希望聚合当代中国优秀的艺术家于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上,自由展示自己的艺术探索,直观地表达与观众沟通互动的诉求。“当代优秀艺术家...
这些天,国家文化部网站正在对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进行公示。南通如皋盆景技艺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传统美术类)。 今年,文化部组织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及特别行政区、中直单位申报的1111个项目进行了审议,评出了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298项,其中新入选151项,扩展项147项。 如皋盆...
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有云,“盖有图书馆、博物苑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 综观国内外大学发展史,博物馆地位都至关重要。新形势下,高校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参与、推动社会发展? 24日,国家博协高校博物馆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应市文博协会之邀,在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专题讲座。 博物馆应是大学核心 宋向光说,近代西方学校,...
南通西南营一户民宅仍完好保存着明清遗风 被高楼大厦湮没的南通市寺街、西南营明清古民居急需整治修缮 南通市寺街、西南营明清古民居被南通市政府认定为历史建筑 南通市寺街、西南营明清古民居被破墙开店 寺街、西南营是江苏南通为数不多、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集中区,其中有金沧江、赵丹、范曾、袁运生、袁运浦、李方膺等40多个名人的旧居和故居,2011年,南通市人民政府认定其为“南通市历史建...
再来看市区北城大桥清代古墓的考古发掘的最新消息,目前这座清代初期古墓的整体搬迁工作进展顺利,施工人员正往古墓底部嵌入钢板,为起吊工作做最后准备。 今天上午,记者再次来到考古发掘现场,看到整座古墓已经被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整个搬迁过程,施工人员首先在古墓周边深挖,将整座古墓暴露出来,然后在古墓四周包裹低压发泡材料,接着用玻璃钢封闭起来。四周固定后,就要在古墓下方施工,将钢板嵌入进去,难度要更...
上周五,《城市日历》独家报道了市区北城大桥下一处市政工地上发现了古墓葬。从昨天开始,考古人员对该古墓葬进行了表面的清理,到今天下午四点,墓室的轮廓和上面的青石盖板已经清理出来。考古人员从墓室的构造、用料判断,这是一座明末清初时期的古墓葬,六块青石盖板上用白色涂料写着“福、禄、绵、长、永、寿”六个大字,还标注了“东、西”。 据了解,工地工人在挖掘时,碰到了六块青石盖板中东南角的那块,但清理后,...
[内容摘要]5月9日,南通市崇川区北濠桥路附近一工地在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时,发现了一处嵌有厚重石块的古墓。昨日下午,该古墓附近土方已经大致清理完毕,工作面积在50平方米左右,目前考古挖掘队正在对其进行整体测绘。 5月9日,南通市崇川区北濠桥路附近一工地在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时,发现了一处嵌有厚重石块的古墓。经考古学家初步勘测,该古墓建成年代在明朝中后期,疑似为一夫妻合葬墓,保存程度较为完整。目前...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穆槿)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生活中,有那么一抹蓝脱颖于纷繁的喧嚣,以淳朴无华的风格和饱含民族特色的内在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它就是南通蓝印花布。南通蓝印花布历史悠久,采用古老的手工技艺和纯天然的印染材料制作而成,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现代时装远远无法比拟的。近日中国文物网采访了痴迷于收藏百年老布的收藏家,华丰斋董事长于化芳,请她谈一谈南通蓝印花布的故事。 南通蓝印花布制作的零...
南馆 南馆原称“博物楼”,建于1906年,是一座西洋式的二层楼房,为博物苑早期建筑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博物馆展览厅。当年主要用以陈列文物、标本。二楼月台悬挂的对联是张謇先生的手迹。 中馆 中馆建于1906年,是南通博物苑最早的建筑,始称测候所,原为三间中式平房,屋顶中央设露天平台,放置气象仪器,是南通最早的以现代科学方法观测气象的建筑设施。后测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