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家气象行业博物馆——南通气象博物馆3月23日开馆

      气象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军山气象台有哪些辉煌历史,如何在“小球大世界”里看懂气象知识……在即将开馆、占地近一千平方米的中国南通气象博物馆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将通过史料、实物等得到解答。

 

      南通享有“文博之乡”的美称,博物馆数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气象博物馆的建成,将为通城再添色彩。18日,记者实地探访。

 

     南通气象博物馆分为考古、物候、方志以及器测四个展出单元。在考古单元,“海安青墩遗址”的微型立体场景尤其引人注目。该馆主要筹建人刘佳介绍,距今5500至6000年前,青墩地区气候温暖潮湿,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这样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是形成青墩先民“干栏式”居民的主要原因。

 

      “南通气象博物馆具有江海文化特色。”刘佳告诉记者,该馆是继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之后,全国第二家气象行业博物馆。之所以在南通建气象博物馆,不仅因为南通靠江临海拥有丰厚的气象资源,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年张謇在通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测候机构——南通博物苑测候室。

 

      据记载,张謇在黄海之滨垦荒造田之初赶建沿海长堤,但在1902年遇到几次大风潮,大堤数次遭到破坏,延误工期。“气象不明,不足以完全自治”,正因此,张謇萌生了创建气象测候室的想法。1905年建南通博物苑后最先落成气象测候室。

 

      后张謇选址军山建成气象台,并于1917年便正式开始制作和发布天气预报,成为继上海徐家汇观象台之后,在江苏乃至全国第二家有能力制作并发布天气预报的气象台。军山气象台通过收信机每天抄收东亚47站地面观测资料,并绘制成天气图进行天气分析,制作发布24小时天气预报。展区史料显示,军山气象台在当时与国际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气象台站交流,被国际气象会议规定为气象资料交流单位。

 

      而球幕展厅的“小球大世界”,则通过引进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的专利产品——球面科学,让一切抽象的气象知识生动地走向生活。“博物馆通过气象文化的展示,意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天气和气候变化。”刘佳表示。

 

      该馆将于3月23日开馆,当天向社会开放,市民可预约免费参观。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