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教书育人的功能 让南通高校博物馆走出“深闺”

  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有云,“盖有图书馆、博物苑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

  综观国内外大学发展史,博物馆地位都至关重要。新形势下,高校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参与、推动社会发展? 24日,国家博协高校博物馆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应市文博协会之邀,在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专题讲座。

  博物馆应是大学核心

  宋向光说,近代西方学校,主要就是通过观察实物进行教育和科学研究,因此,博物馆是近代西方大学的核心。

  比如,哈佛大学拥有13个主题博物馆和各种专题性的标本收藏。其中,艺术博物馆是全世界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现在,这座博物馆的“一角”被搬到了中国:2007年8月开始,一位在北大任教的美国教授,每年向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捐出个人收藏的西方知名版画作品20-30幅。一开始只是为了教学,如今却做成了知名展览。

  而这些精品,来源于这位美国教授在哈佛念书时艺术博物馆的一项推广计划——学生每学期只要向博物馆交1美元,就可以将一幅版画拿回宿舍。“高校博物馆对人的素质养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促人生发向美之心、向善之心,宋向光认为,这正是高校博物馆的魅力所在。

  大学第一课应移到文博馆里

  近二三十年来,博物馆渐有通俗化、娱乐化、趣味化之势。相比之下,依学科而建,更加学术化、专业化、理论化的大学博物馆显得有些另类。

  但宋向光却认为,大学博物馆应该坚持这一特点,“还要把学习、实践的课堂设在博物馆里”。他介绍,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每年都有2至3次的教学实践。北航学生的机械基础等课程,第一课便是在学习博物馆里进行的。他建议,南通工院学生的第一课也应该移到文博馆里上。

  作为教书育人的平台,高校博物馆的功能正不断放大。不少博物馆通过志愿讲解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2012年,北京18家大学的19所博物馆结成联盟,定期向社会免费开放,逐渐成为社会教育的“大课堂”。

  南通高校博物馆如何走出“深闺”

  目前,全国各所高校的博物馆共有300多个。而南通的高校博物馆,多数“养在深闺无人识”。

  事实上,南通高校博物馆的雏形可追溯至20世纪初。1905年,由张謇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其兴办初期即附属于当时的通州师范学校。有学者认为,称其为“中国第一所高校博物馆”亦不为过。

  经历了漫长的沉寂,新时期,我市一些高校重新开始了建立博物馆的探索。

  起源于张謇创办的“南通纺织染传习所”、前身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纺织这一学科特色,在2012年建成文博馆,包括张謇职教思想陈列馆、沈寿刺绣传习馆、中家纺艺术馆、南通色织土布技艺馆等4个分馆。学生在这里不但能看到精美的仿真绣、色织土布等实物,还能亲手学习制作技艺。

  宋向光认为,这种将知识融入实践的形式,为学生的创新创造提供了有利环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