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南通蓝印花布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生活中,有那么一抹蓝脱颖于纷繁的喧嚣,以淳朴无华的风格和饱含民族特色的内在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它就是南通蓝印花布。南通蓝印花布历史悠久,采用古老的手工技艺和纯天然的印染材料制作而成,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现代时装远远无法比拟的。近日中国文物网采访了痴迷于收藏百年老布的收藏家,华丰斋董事长于化芳,请她谈一谈南通蓝印花布的故事。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穆槿)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生活中,有那么一抹蓝脱颖于纷繁的喧嚣,以淳朴无华的风格和饱含民族特色的内在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它就是南通蓝印花布。南通蓝印花布历史悠久,采用古老的手工技艺和纯天然的印染材料制作而成,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现代时装远远无法比拟的。近日中国文物网采访了痴迷于收藏百年老布的收藏家,华丰斋董事长于化芳,请她谈一谈南通蓝印花布的故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通蓝印花布制作的零钱包、簸箩和台布


  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是我国传统的手工印染品,在民间印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在西南、中南、华东、华北、东北地区都有过出产,流行了大半个中国。


  在谈到蓝印花布的概念时,于化芳表示,广义上,原料为布匹,以蓝靛为染料,经过手工染制,成品为蓝白相间的花布,都可以统称为蓝印花布,如扎染、蜡染、夹染和灰染。狭义上,人们习惯于把以发酵过的草木灰和植物蓝草为染料,用黄豆粉和石灰粉为染浆,刻纸为版,滤浆漏印的灰染蓝白花布称为蓝印花布。《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据于化芳介绍,有历史证明显示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蓝印花布有民间俗称,有称为“药斑布”,也有称为“浇花布”。《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史料记载,宋元时期,桐乡蓝印花布极为繁荣,形成了:织机遍地,染坊连街,河上布船如织的壮观景象。到了明清时期,蓝印花布已经普遍流行于民间,所以《古今图书集成》物产考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謇


  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国家战事的蔓延,国外机器织布和化学染料全面入侵国内市场,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我国传统的以家庭手工业方式存在的土织、土染作坊几乎全面瓦解消失,唯独在江苏南通地区奇迹般地得到保存与发展,成为如今我国蓝印花布生产的唯一代表。这就不得不谈一谈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立宪派代表人物张謇。


  张謇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人,1894年中状元,甲午战争的惨败深深地刺激了他,张謇毅然弃官从商,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家产,积极兴办实业。1898年,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挽救了日渐没落的民族纺织印染业。1913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纺织专门学校,并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以家乡南通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可以说,在举国危难的时期,江苏织布业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发展壮大、盛极一时,离不开张謇的大力推动;而南通蓝印花布的独特技艺之所以能够跨越战火的洗礼,得到传承和发展,也离不开张謇的巨大贡献。


  “张謇是创始人。”于化芳这样表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于化芳收藏的“花开富贵”南通蓝印花布


  传统南通蓝印花布采用手工纺纱、手工织布、手工印染的技术,从纱线到染料均为天然原料,印染图案多以花卉、动物、瑞兽、吉祥传说为主,“比如‘花开富贵’画的是牡丹意喻生活富足、‘喜鹊登枝’比喻喜事降临、‘小鲤鱼跃龙门’说的是状元及第和高升。”于化芳边展示老布边说。南通蓝印花布图案花版全手工镂刻,这些图案纹样以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尽情抒发了老百姓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它结实耐磨、经济实用,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过去蓝印花布主要用来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帐、枕套、包袱布等。如今用蓝印花布制成的手机袋、ipad手提袋、零钱包、披肩、扇子、伞面、腰包、杯垫、台布、门窗帘布、玩具摆设等,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独具个性、可以观赏的工艺品。


  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国家对非遗的保护,和百姓对其艺术价值的再认识,南通蓝印花布必将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责任编辑:木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