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汉 西汉 明器 高31.7厘米、口径12.8厘米、底径12.8厘米 釉陶是汉代制陶业的一项新发明,用普通陶土烧制,胎呈红色,器表施铅釉,呈黄色、黄褐色或绿色,烧成温度约为800℃左右。因其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所以也称“北方釉陶”。由于陶质不坚,釉也容易脱落或变质,所以主要为随葬而用。这件釉陶壶,腹部上部作出兽纹浮雕,是釉陶中的佳作。
唐 明器 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高37厘米、长27厘米 此俑右手擎鹰,左手持食,目光专注,神情逼真,马鞍后置一猎物。唐代政府设有养鹰坊,有专门负责驯养的人员,贵族官僚也是如此。懿德太子墓中除此件饲鹰骑俑外,甬道壁画中还绘有几个擎鹰牵犬的内监。 绞胎是唐代出现的陶器新工艺,一般多用作器皿,绞胎俑则极罕见。狩猎是唐代贵族时兴的活动,也时唐代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此...
唐 明器 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小土门出土 高23.5厘米、长26.5厘米 陶驴全身施蓝釉,鞍鞯勒饰俱全。形态生动,虽未提腿扬蹄,但它那昂首的姿态及抖擞的精神,似乎正引颈长嘶,备鞍待发。 最为珍贵的是它全身施蓝釉。在唐代三彩陶器中,黄、绿、白三种釉色最为常见,蓝釉器则少见,蓝釉俑就更少。蓝釉出现于盛唐时期,其氧化呈色金属主要是钴。唐三彩中蓝釉的出现,是此后中国瓷器使用青花釉...
这只陶罐器型丰满鼓实,釉面斑驳淋漓,色泽上黑、白、赭、褐等混合相映,自上而下的流釉像孩子的鼻涕在流淌,那流釉的下部洒洒落落的白斑在赭红的胎色衬托下犹如红土地上的残雪在融化,黑白釉色交织流淌,自然之致。 罐上有一种奇特的物理现象,就是每当空气中湿度逐渐升高时器物上的白斑会慢慢地变暗,湿度越高越暗,直到看不到白色,空气逐渐干燥时白色就会自然恢复过来。这种色泽的变化显示出空气中湿度的变化,让人感到...
唐 明器 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高71.5厘米 此俑则头戴兜鍪,身着明光铠,绿地宝相花战裙垂至靴面,足蹬黑靴,肩部披膊上层作虎头状,从虎口之中吐出饰金边的绿色披膊。右臂前屈,手中似握有武器。表情威严恭谨。两俑均彩绘贴金,立于黑色台座之上。 郑仁泰墓发掘于20世纪70年代初,出土了大量罕见的精美文物,从内容到数量等方面都大大超越了有关规制,尤其是墓中随葬了...
瓷罐,是一种常见的瓷器器型。最早出现的瓷罐当属东汉原始青釉罐,历史上最有名的盖罐当属明官窑“天”字盖罐,而我所藏的南宋建窑黑釉罐则是罕见之珍品。罐这种器型,至今仍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瓷器。 在漫长的建窑发展史中,建盏工艺日臻完美,其产品建盏被誉为“名器名瓷,天下无类”遐迩闻名,大放异彩。建窑黑釉罐则名不见经传。建窑黑釉罐高19.5厘米,口底径相若,皆为11.1厘米。造型小巧别致,观其形,内施满...
唐代青绿釉贴花纹陶豆钵 唐代初年,中国的文化精神由魏晋,南北朝的虚实转入唐代的壮实。学术方面的发展也由玄学转化为经学,这种虚实相间的精神表现,直接的影响了陶瓷艺术上的进一步发展。不再被先前莲花造形所拘束,而是逐渐走向丰富活泼的艺术技巧。 下面介绍一个唐代初年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年的青绿釉贴花纹陶豆钵收藏品。 豆钵内外洒满青绿色釉,艺术上采用对称排比的贴花纹饰。纹饰的造形复杂,母题的...
此壶高30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2.5厘米。器型修长,盘口加盖,高长颈,溜肩鼓腹,下腹敛收至底足,底高圈足内空稍外撇。盖上端刻叶纹,侧面刻斜方格纹,颈部上端刻叶纹,下端一道弦纹。肩上至腹部的第一道弦纹上刻水波纹;第二道弦纹内刻叶纹;第三道弦纹内刻斜方格纹;第四道弦纹内刻三角纹;足外沿上刻水波纹。全器满纹装饰,线条刻划严谨,纹样流畅自然。壶肩上堆贴三只羊,形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寓意着“吉祥富贵...
辽代釉陶三彩套盒(如图)由两件浅盘组成,高4厘米,口径15厘米。浅盘为子母口,浅腹,八曲花瓣形高座,高座表面装饰印花牡丹花叶纹。浅盘大部分上施黄釉,牡丹花上施白釉,牡丹叶上施绿……辽代釉陶三彩套盒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辽三彩即辽代生产的低温釉陶器,不仅限于黄、绿、白三色釉,绿、黄单彩器也很有特色。辽代釉陶器的生产,既有专门的窑场,也有专烧釉陶的窑炉。辽代窑场,目前发现有赤峰缸瓦窑、林东南山...
《古诗十九首》中的“阿阁三重阶”汉代黄釉陶楼 两汉时期的扬州先后有十几位王侯分封于此,境内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百工汇集,是当时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诗十九首》中有诗云: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在汉代地面土木结构建筑难以保存的今天,今人很难想象诗中的汉代高楼究竟长啥样?对此,考古出土的陶楼成为了解当时建筑式样和技术的一个较为直观的途径。在扬州考古发...
我国吃烤肉的历史源远流长。《诗经·小雅》里就有一首诗写到烤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灸之。汉代学者毛亨在注解中说:“将毛曰炮,加火曰燔,抗火曰灸。”“灸”的意思就是“烤”。这首诗是写贵族在请客饮酒时,将猎取到的几只野兔或带毛烧熟吃,或烤着吃。秦汉时期,人们吃烤肉已很普遍了,考古发现的东汉著名孝堂山墓道石刻画像上,画着两个好似主客关系的人席地坐在火炉两侧,一人手中各拿两根羊肉串,举在火上...
汉代绿釉陶,是流行于东汉为随葬而烧造的一种陶器,其造型之朴实、纹饰之秀美、工艺之精湛,无不令人惊叹。作为东汉发明创烧的新品种,它上承商周瓷器的施釉技术,下启唐宋三彩器瑰丽多姿、变幻莫测的装饰风格,在中国古代陶瓷群芳谱中独树一帜,是古代低温铅釉技术发展的硕果。 低温釉陶是以氧化铜或氧化铁为着色剂,以铅为助熔剂,烧成温度低(700℃左右),铜在窑内氧化气氛中使釉呈现美丽的翠绿色,铁呈黄褐色或棕红...
2016年1月19日,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指导、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河南博物院与台北历史博物馆及财团法人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合办的“穷古通今——两岸唐三彩暨低温釉陶学术研讨会”和“盛世风华——两岸唐三彩交流展”在河南博物院隆重举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相关领导和两岸4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并见证河南博物院和台北历史博物馆合作协议签约。 唐三彩因创烧于唐代,且釉色多以黄、绿、白三色为主色...
记者昨获悉,宝应县新出土了一批汉代文物,其中10件(套)文物已经被宝应博物馆收藏。 12月21日下午,宝应沿河镇当地农民在耕田时,发现了“宝贝”。在沿河镇派出所的全力配合下,宝应博物馆对沿河镇潘桥村王坝组王家墩古墓葬进行了现场勘查、测量,发现古墓葬遗存范围不大,部分已经耕为农田,另外一部分被新坟覆盖。目前,沿河镇派出所已经将古墓葬就地保护。 宝应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接收文物共计10件(套...
绿釉陶狗,东汉,高29.7cm,长27cm,宽16cm。 犬通体施绿釉。头部较大,身体短小,两只耳朵弯曲向前,双目圆睁怒视前方,张嘴狂吠,犬齿外露彰显凶猛。其四肢短小,矫健有力,显示出一种自然写实的美感。 东汉中期,随葬的家畜、家禽等陶俑的数量较以前增多。 陶犬身上的绿釉是因为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出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