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六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盛于宋,其制品以“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被誉为北方青瓷的代表,在中国陶瓷史上影响深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铜川耀州窑文物复制厂,是铜川市文物旅游局下属国有企业,是集耀瓷的科研、复仿制、旅游接待及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单位。厂址位于西包公路95KM处的耀州窑博物馆内,与举世闻名的耀州窑遗址及全国最大的陶瓷专题博物馆三位一体,共同担负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唐 代 高39厘米 长38.3厘米 重2.725千克 灰白色陶胎,除俑头、颈及手为彩绘外,周身均施彩色釉。 男俑黄衫、绿襟、黑靴,端坐于马上,马身施褐釉,间施绿釉,四足及底板施白釉。 为唐代彩色釉陶器中的上品。
唐 代 高5.8厘米 口径28.2厘米 胎呈白色。 口沿施绿釉。内壁施彩釉三层:绿、白、黄色,分别饰以飞雁、云朵、荷叶、浪花、点状花纹。外壁施黄釉。
唐 代 胎呈白色。 器身施黄、绿色彩釉,熔融流淌自然。 造型饱满,堆贴形象优美。
唐 代 高39.2厘米 首至尾长38.7厘米 马伸颈昂首,双耳耸立,四足立长方形踏板之上。 通体施白色釉,头部和鞍部施绿、黄彩釉。 鞍上的仕女,头戴黑色防风帐帽,黛眉朱唇,身着袒胸窄袖黄衣,束绿色长裙,双手勒缰,神态悠闲。
在中国“三彩”家族中,尤以“唐三彩”釉陶艺术最有代表性,它以其富丽堂皇的色彩和生动的造型艺术为世人赞叹。但中国最早的“三彩”釉陶雏形诞生于汉代,它是在制作低温铅釉陶器技术广泛运用并不断成熟基础上,从单色釉品种演化创新出来的。 在汉代,我们的祖先就已掌握了铅釉陶的烧制技术,制作这种低温釉陶,是用陶土作胎体,用含铜﹑铁等元素矿物质作釉的着色剂,经过700℃的温度烧制而成。由于釉里加入的元素...
东汉(公元25──220年) 1972年河南省灵宝县出土 通高24厘米 长28厘米 宽19厘米 红陶胎,底座与俑分模制作。座之两侧跽坐两俑对博,中间置一长方形盘局,其一边置六根长箸,另一边置方形博局,博局两边各有六枚方形棋子,中间有两枚圆“鱼”。博局与俑皆施绿釉。
汉代 高17.5厘米 河南济源轵城泗涧沟出土
西汉 长16厘米,宽13.5厘米,高15厘米 征集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1972年河南省灵宝县张湾汉墓出土 高130厘米 红陶绿釉。下为方形池塘,塘内有龟、鱼、鸭浮游。池垣上有吹奏、迎宾、执弩等九俑,池中央矗立三层方形望楼,第一层门内正坐一俑,第二、三层平台上各有吹奏俑2、执弩俑2、立俑1,四阿式楼顶正中立一朱雀。
唐代 这组俑由两件舞俑和五件乐俑组成。舞俑们头梳双髻,表情温婉,双手分执帛巾两端,两者相对,正挥动双臂,婆娑起舞;五件乐俑中有一人头梳单螺髻,双手斜放右边作吹长笛状,其余四人均头梳双螺髻,一人击鼓,另外三人的乐器虽已消失,但动态犹存。她们围坐在地上,全神贯注地为舞蹈者伴奏。
汉 东汉 (公元25年—220年) 1956年河南陕县刘家渠出土 通高98厘米 此陶楼上有家兵持弩守卫,水塘周围有骑士巡逻警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豪强地主拥有私家武装。
一件罕见的东汉晚期彩绘釉陶灯日前在林州市出土,这种陶灯在林州市尚属首次出土,且为国家一级文物,对研究东汉时期的林州历史、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10月,林州市文物工作队接到该市君悦龙庭小区项目部的报告,称在城区桂园街道小菜园村的施工人员在取土挖基槽时挖出大青石砖。文物工作队立即派考古人员赶赴现场调查,并根据石砖所在位置,发掘出一古墓遗迹。随后,工作人员又根据现场发现的一些散落的瓷片...
1978年2月,江苏镇江地区溧阳县竹箦公社中梅大队发现两座砖室墓,出土了一套琉璃陶建筑模型和造型生动的四神、神像等釉陶雕塑,甚为罕见。根据其中一座墓的墓志得知,墓主李彬,卒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另一座为其妻潘氏墓。现将两墓出土的建筑模型和釉陶雕塑作一介绍。 琉璃陶楼 琉璃陶楼 高46厘米、宽41厘米、深28.8厘米。 上下两层,重檐歇山式顶,正脊两端为鸱尾,岔脊上有3个上翘的尖角。...
墓主居住´跃层式´ 绿釉陶车马验证身份尊贵 东汉时期绵阳工业发展状况如何?随着绵阳高新区磨家镇茅针寺村的东汉砖室墓考古发掘的推进,为这个问题的解答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昨(27日)上午,绵阳市文物局考古队队长宋建民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这处东汉砖室墓结构类似现代人的跃层式“一室一厅”,而墓葬中出土的残存文物中,尤以绿釉陶车马残片最为珍贵,对研究东汉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