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3日消息称,近期,考古人员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对一处古城遗址进行新一轮考古发掘,确定该城址为防御突厥等北方民族而修建的唐代横塞军军城遗址。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平对记者表示,考古人员2007年在乌拉特中旗境内发现一处古城遗址,命名为新忽热古城遗址,但未确定年代。2018年,考古人员对古城遗址进行新一轮考古发掘。 据官方介绍,该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
历经289年的唐王朝,被史学界普遍认为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繁盛的时代。2018年“长安春”展览用“西市风物、胡姬当垆、曲江文宴、庭院深深、礼佛慎终”五个唐人社会生活场景,藉由这些唐代的器物去讲述唐代的故事,重现那些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大唐辉煌。在业内引起很大轰动。 西市风物:繁华的长安市场 西市是唐朝长安城中的一处市场,当时唐朝的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分设东、西二市。根据《长安志》记载...
12月16日,礼泉县文物旅游局接群众报告,烟霞镇袁坡村在平整土地过程中发现疑似出土文物,迅速组织县文物旅游稽查大队执法人员赶赴现场,从现场发现出土石刻文物1件。经昭陵博物馆专业人员初步鉴定,该石刻文物为唐昭陵陪葬墓华表底座,对研究昭陵陪葬墓形制和初唐石刻工艺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在附近热心村民和群众文保员的帮助下,该石刻文物已移交昭陵博物馆收藏保管。
汉代双耳陶鼎赵冰摄 近日,安徽界首市热心市民殷俊民向该市博物馆上交了一批文物,共计19件。 汉代鐎斗 赵冰 摄 这批文物分别为汉代鐎(jiāo)斗一件,汉代双耳带盖陶鼎一件,唐代白釉绿彩高颈执壶一件以及不同朝代铜币15枚等,共计19件。文物整体保存基本完好,但也有令人惋惜的损毁之处,如鐎斗执手断裂遗失,陶鼎缺失一足,执壶执手断裂等。 唐代白釉绿彩执壶...
绞胎,又称作“搅胎”“绞泥”“透花”,日本人称之为“鹧鸪斑”,西方人称其为“大理石纹”,它是我国唐代制瓷业开始出现的一个新工艺。绞胎瓷器以其变化多端的纹理,自然天成的神韵,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朵绚烂奇葩。 唐代绞胎和唐三彩一致,均以高岭土作胎,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白中带粉红,大都施低温黄釉、绿釉和三彩釉三种色调,以黄釉居多,三彩釉最少。其制造工序是,先使用白、黑或白、褐、黄色彩的瓷土分别制成泥...
陕西省文物局16日透露,浙江大学与陕西省文物系统合作的科学考古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研究成果表明,陕西富平银沟遗址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非常重要的遗址。该地区的窑业成就填补了陕西唐代制瓷史的认知空白。 陕西富平银沟遗址是一个没有文献记载,且已被历史埋藏了一千多年的重要遗址。经过勘探,在该遗址范围内发现各类遗迹共1910处,其中窑炉遗址318座,灰土坑832处,矿物质遗迹242处,古井145眼,夯土墙...
浙江大学和陕西省文物局16日在杭州举办“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成果学术研讨会,记者获悉,浙大牵头组成的团队对陕西富平银沟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表明,该地区早在唐代就已形成北方制瓷窑群体系,在中国陶瓷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但填补了陕西唐代制瓷史的认知空白,而且有望改写《中国陶瓷史》一书。 富平银沟遗址范围内发现了各类遗迹共1910处,其中窑炉遗址318座;采集各类器物标本984件...
日前,永康市文物办收到市民徐桂康上交的一件石刻文物。经初步认定,此文物为八面石幢幢身,长1.08米,最大径14厘米,上下两端为榫卯结构,八个立面均刻楷书两列,部分文字已磨损。经辨别,此件石刻立于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十月三日,主要内容记载了该寺从南朝齐至唐代,迁址、扩建等历史沿革,包括修建寺宇的僧人和施主姓名,是目前永康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刻文物。 值得关注的是,石刻文字首句关于永康置...
沈正国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公元761年,当流寓成都的杜甫听到蜀地的丝竹之声时,甚为惊讶地写下此诗。这说明早在唐代,天府之国的急管繁弦之音就已绕梁不绝。 如今,盛唐景象已经无处可寻,只有与前蜀高祖王建一同沉睡在永陵墓中的“二十四伎乐”石雕,还留下唐代宫廷燕乐的缩影,让我们能够依稀一窥得那盛世歌舞的场面。“二十四伎乐”毕竟是石雕,要怎样...
永陵石刻乐队,是迄今所见唐五代音乐舞蹈资料中最全面系统和最直观真实的一种。 永陵棺床南、东、西3面刻有一组完整的宫廷乐队。其中舞伎2人,乐伎22人,演奏的乐器有20种23件。在我国同类文物中,乐舞场面最大,乐器种类最多,气势最为恢宏,表现出晚唐五代宫廷乐队的盛大规模及壮阔场景。 花样纷呈的唐代舞蹈大体可以分为软舞、健舞两类,永陵棺床石刻中的舞蹈为软舞。 唐代的乐队在演奏时,往往都...
在博物馆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唐美丽”——唐代女俑的身影。她们不仅穿着各式服装,连发髻都很多样,今天就选取一些常见的女俑发型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PS:传统服饰、发型等的研究历来争议颇多,本文观点仅代表部分学者的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堕 马 髻 堕马髻也许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唐代发型之一。 实际上,这一名称在汉代已经出现,但是汉代堕马髻的具体形态还不能确定。...
11月30日,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在青海开展,青、陕、甘、川、宁、新、藏七省区200余件文物精品亮相,集中展示历史上唐蕃古道繁荣盛况。 唐蕃古道是中国三大古道之一,全长3000余公里,跨越了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省(区),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重要通道。 青海省博物馆副馆长元旦尖措介绍,该展览内容分为唐蕃古道的缘起、唐蕃间政治关系、唐蕃间经...
11月30日,由青海省博物馆牵头,多家文博单位联合举办的“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在青博开展。展览分为唐蕃古道的缘起、唐蕃间政治关系、唐蕃间经济往来、唐蕃间文化交流、唐蕃古道的影响五个部分,精选了青海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四川博物院、西藏博物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西州民族博物馆、青海省湟源县古道博物馆等单位的馆藏文物200余件,生...
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获悉,经过两个多月的清理,一辆东周时期的高等级马车近日在实验室考古发掘清理过程中逐渐显露“真容”。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行唐故郡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张春长研究员(右)与考古领队齐瑞普副研究员(左)在位于河北行唐的考古实验室内同专家谈论发掘保护细节(12月5日摄)。 据负责发掘清理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存信介绍,这辆堪称豪华的马车...
12月7日,山西太原太山龙泉寺舍利塔复建工程正在进行,其中用65吨纯铜打造的仿唐地宫基本完工,金碧辉煌的内饰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