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俑发型识别指南

  在博物馆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唐美丽”——唐代女俑的身影。她们不仅穿着各式服装,连发髻都很多样,今天就选取一些常见的女俑发型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PS:传统服饰、发型等的研究历来争议颇多,本文观点仅代表部分学者的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堕 马 髻
  
  堕马髻也许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唐代发型之一。
  
  实际上,这一名称在汉代已经出现,但是汉代堕马髻的具体形态还不能确定。唐代使用这一名称主要是用来描述发髻偏于一侧的发式。
  
唐代堕马髻女立俑,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堕马髻女立俑,故宫博物院藏
  
  堕马髻的形态为双鬓抱面(鬓发垂于耳际且向脸部梳拢),发髻不是位于头顶正中,而是偏向一侧。也有人把它称为抛家髻。
  
  这种发髻在晚唐尤为多见。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就能看到梳堕马髻的女性形象。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梳堕马髻的女性之一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梳堕马髻的女性之一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梳堕马髻的女性之二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梳堕马髻的女性之二
  
  倭 堕 髻
  
  晚唐词人温庭筠有“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的词句,为我们呈现了一名晚唐美人的形象。那么倭堕髻是什么样子呢?
  
唐代三彩载乐骆驼俑,中间的女立俑梳倭堕髻

  唐代三彩载乐骆驼俑,中间的女立俑梳倭堕髻
  
  它所呈现的形态也是双鬓抱面,发髻有单个或多个,由后向前置于头顶。也有人把它称为乌蛮髻。
  
唐代女立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女立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盛唐时的很多女立俑都是这个发型,配上她们标准的圆润脸庞,显得生活格外幸福。
  
唐代女立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女立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半 翻 髻
  
  大致是将头发向上梳于头顶再向前或者向后翻绾所形成的一种高髻,还可细分为单刀半翻髻、双刀半翻髻。
  
  这种发髻的流行时间比较长,从唐代初年到盛唐时期都能见到。视觉上似乎能提高人的海拔。
  
三彩梳妆女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三彩梳妆女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女俑梳着高高的单刀半翻髻,身穿小袖腰襦,外罩绣花半臂,裙褶处遍绣柿蒂花。左手拿着小镜子,右手似乎打算补个妆。
  
  丫  髻
  
  应该是得名于小小的发髻有些像树丫,也有人认为是因发髻形似“丫”字而得名。感觉这样的发型不失几分俏皮。
  
画彩女射俑,故宫博物院藏

画彩女射俑,故宫博物院藏
  
  女俑梳丫髻,穿翻领窄袖衣,腰系带,足着靴。头偏向左,双手仿佛在持弓射猎。这样的女性形象是不是有几分英姿飒爽?
  
双鬟(环)望仙髻

双鬟(环)望仙髻
  
女舞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女俑头上略显夸张的发髻就是双环望仙髻,她身着的服装是舞女的舞裙。
  
  双环望仙髻是舞女常常梳的发式,一些未婚少女也喜欢梳。《妆台记》中有“开元中梳双鬟望仙髻”的记载。
  
  这样的发髻一眼看去就有一种非日常的表演装扮之感。如果纯粹利用自身的头发,也很难梳成并保持这样的浮夸发型。所以有学者推测,双环望仙髻的两个大发环里应该有金属丝一类的支撑物。
  
  螺  髻
  
  形状似螺,还可细分为单螺髻和双螺髻。
  
持腰鼓女俑,故宫博物院藏

持腰鼓女俑,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的女俑梳双螺髻,内穿窄袖襦衫,外套半臂,下着长裙。跽坐,双手持腰鼓,仿佛正在演奏。
  
  高  髻
  
  就是非常高大的发髻,还可以根据发髻的形状细分出不同种类。常见的比如单球髻和双球髻等。
  
三彩釉陶女坐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三彩釉陶女坐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女俑梳单球髻,穿袒胸窄袖衫、长裙,外着披帛,双手放在胸腹部,坐在束腰墩形坐具上。真真是一位安静的美女呢!
  
  双 垂 髻
  
  发髻绾成两个小球在脸两边。这个发型好像比较减龄。
  
捧物女俑,西安博物院藏

捧物女俑,西安博物院藏
  
  张萱的《捣练图》里也出现了梳双垂髻的小姐姐:
  
《捣练图》局部之一

《捣练图》局部之一
  
《捣练图》局部之二

《捣练图》局部之二
  
  闹 扫 妆 髻
  
  这种发型流行的时间比较晚,属于生活中不正式的发型。
  
  根据孙机先生的研究,唐宋时期的“闹扫妆”一词有杂宝装饰、喧闹炫耀的意思,同理,这种发髻形态上也应该比较重叠、繁复,流行于中晚唐时期。
  
  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发髻以外,盛唐时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鬓角发型——蝉鬓。也就是将鬓角的头发向外梳,形成薄薄的一层。
  
  高质量的蝉鬓可以达到薄如蝉翼、黑如蝉身的效果。卢照邻 《长安古意》中有“片片行云著蝉鬓”的诗句。白居易也曾用“蝉鬓鬅鬙云满衣”来描述这种发型,极其恰切。
  
  上面提到的这些靓丽发型,也可以按照流行的时间顺序来总结,变成一部唐代女俑潮流发型演变史:
  
  唐代初年,女俑发髻较为低平,形式较少。之后,发髻变得更为多样,半翻髻可以看作是流行时尚。
  
  到玄宗年间,各类高髻和双鬓抱面的发髻成为主流,天宝以后以堕马髻为主,而侍女形象多见双垂髻。
  
  唐代末年,胸像女俑的发髻以堕马髻和闹扫妆髻为主。
  
  此处可以参考一下《唐代妇女服装与化妆》一文中的线描图,来更加直观地感受女俑发型时尚的变化:
  

  其实,相比多变的发型而言,作为整日担心秃头的少女(或少男),朋友们是不是更加羡慕唐美丽的高髻中包含的发量?偷偷告诉你们:有许多高大的发髻,不全是用自己的头发梳成的,而是用了义髻,也就是假发啦!
  
  《杨太真外传》中就提到杨贵妃“常以假髻为首饰”。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也出土过糊纸、加彩漆绘画的义髻。
  
木质义髻,新疆阿斯塔纳唐墓出土

木质义髻,新疆阿斯塔纳唐墓出土
  
图自新浪看点《云鬓花颜金步摇,带你走进唐朝的发型时尚界》
  
  毕竟,比唐朝美人大好几百岁的辛追老太太都用上了假发,唐妞们使用义髻也不足为奇。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