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禹州市神垕镇晋家钧窑的前身是由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先生创立的刘山窑艺实验室。晋佩章老先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绝美的钧瓷珍品被陶瓷艺术界尊称为“钧瓷泰斗”。晋家钧窑现由晋佩章先生之子—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先生任总工程师兼董事长现拥有大刘山人、小刘山人、晋家钧窑三大钧瓷知名品牌。 晋家钧窑的作品采用传统柴烧工艺烧制而成钧瓷作品以五彩斑斓、浑厚凝重的釉色古朴典雅的造型著称于世。曾多次荣获国家...
随着北宋的衰败,宋室南迁,古老的钧瓷烧制技艺一度成为历史之谜。任氏钧瓷第七代传人——任星航,不仅复原了失传近千年的宋代钧瓷柴烧技艺,主持建造了液化气烧钧瓷窑炉,是钧瓷烧造史上的一项重大革命。 走进钧瓷窑炉博物馆,记者分别看到了他复原的各个历史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钧瓷窑炉,如唐代柴烧麻斗窑、宋代柴烧双乳状窑、元朝煤烧马蹄状窑和清代的鸡窝窑,填补了钧瓷传承史上“钧瓷工艺技术断代”的空白。在这里...
钧瓷是我国陶瓷中的珍奇瑰宝,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钧窑为五大名窑之一。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北宋晚期(1101年-1125年)成为御用珍品。并在禹县东北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烧宫廷用瓷。故名钧窑,瓷名“钧瓷”。 钧瓷瓷器欣赏:北宋玫瑰紫花盆 唐代河南鲁山窑,郏县黄道窑,禹县下白峪等窑先后烧制成功花釉瓷,被陶瓷学家称谓“唐钧“。这是唐瓷中的创新。它是在黑釉、黄褐色釉、茶...
任氏瓷业唐钧作品:福在眼前 在中国唐钧基地——郏县,有一钧瓷世家——任氏瓷业,任氏家族的制瓷技艺从1811年由其高祖任志修传承至今,历时七世。任氏瓷业的钧瓷作品造型古朴端庄、恢弘豪放,釉色玉润晶莹、灿若云霞。 2010年,其作品《盛世中华》受到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长张玉骉的高度赞赏,被称为“精品中之精品,珍品中之珍品”,现已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2011年,...
钧窑 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价慎高。 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
钧蓝釉金斑大罐辛国正烧制。 钧蓝釉茶碗杨国辛设计,辛国正烧制。 “一件作品烧成后到底会呈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最顶级的大师也不可能说得准。为了追求完美,刘富安大师曾经亲手砸掉自己制作的几千件不满意的作品。”神垕镇上最为已故钧瓷大师刘富安佩服的顶级配釉大师辛国正憨笑着对南方日报记者说。满腔的河南调仿佛把记者拉回了那个中原腹地的千年古镇,在“雨过天青”的古钧窑旧址,领略着“客商遍地走,日进...
在美丽的钧瓷之都神垕古镇南小桥处,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钧瓷窑口,那就是金元钧窑,窑主温福现,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被誉为中国钧瓷守望者。 其小儿子温肇端,现年26岁,年轻耿直,子承父业。现在在家中替父亲经营这个钧窑。他说,我们窑口的特色就是“铜口铁足金棱边” 。“铜口”,是指钧瓷产品口部的颜色,由于多呈褐黄色,似黄铜之色而得名。“铁足”,是指钧瓷产品底部无釉处的颜色,由于多呈酱褐色,色深似铁而...
宋代五大名窑的钧窑,有别于宋、金、元时期民间烧制的钧窑,特指钧官窑,俗称官钧。 宋代钧窑在河南禹州烧制,禹州古称钧台,明代设钧州,故后人名之为钧窑。晚明收藏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道:“均州窑色如胭脂者为上,青若葱翠、紫若黑 色者次之,杂色者不贵”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谈到钧窑的特征时说:“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
金红绿彩鱼藻纹碗 金黄褐釉绘莲塘纹虎形枕 金代的陶瓷生产可称是在北宋制瓷基础上的继续与发展,北方各地的制瓷窑场在延续烧造具有前代风格产品的同时,其金代制品也逐渐显露出自己的时代特点。 金代定窑的生产品种仍以白瓷为主,产品普遍胎质细白,釉色光润,釉面多显乳白色光泽。装饰上减少了北宋流行的刻划花技法的使用,便于快速大量生产的印花装饰技法大为流行,印花图样丰富,其中双鱼、荷花及回纹...
高12cm,口径7.8cm,底径6.3cm 钧瓷作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堪称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它源于唐,兴于宋,金元时期仍然盛行,延至明清继续仿制。钧窑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钧瓷做工精细,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主要以铜红釉的玫瑰紫、海棠红、天青诸色为代表作。元代时,北方多种民窑承袭了这道工艺,成为这时窑系的主流元素。钧窑器型各异,有炉、罐、壶、碗、盘、碟等多...
宋钧窑玫瑰紫釉葵式三足洗 宋钧窑玫瑰紫釉葵式三足洗系天津博物馆镇馆之宝,高6.5厘米,口径22.2厘米,底径13.5厘米。葵花瓣口,折沿,浅腹,腹呈六瓣葵花式,三个如意云头形底足。胎呈灰褐色,器里施天青色釉,釉面上含有“蚯蚓走泥纹”。器外壁为玫瑰紫色乳浊釉,釉汁肥厚,色彩绚丽。外底抹有酱色护胎釉,并刻有“六”字铭款。钧窑中的宫廷用瓷,一般都刻有一到十的数目字,这种数目字是表示器物大小的标志...
钧窑古时为贡御宫廷陈设用瓷的重要瓷器之一,其名贵而稀有,被历代皇室所珍视。《饮流斋说瓷》记载:“钧窑,宋初禹州所造……胎质细,性坚,其体略重。釉具五色,浑厚浓润,有兔丝纹……钧窑之天青色者,肆人呼为月白,盖仿柴之雨过天青也……花盆以钧窑为最佳,其座谓之盆奁,有圆者,有海棠式者,有六角者,近则折足磨边,亦珍逾拱璧,盖钧之可贵极也。” 此件仰钟式花盆是钧窑名品,其口微微外撇,深腹,圈足,造型古...
钧窑天蓝釉碗,北宋,高7.9cm,口径18.9cm,足径5.7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天蓝色釉,足底无釉。 此碗圈足处不施釉,露出胎色呈黄铜色。清代乾隆皇帝御制诗《题钧窑碗》,其中有“围匡底用以铜锁,口足原看似铁坚”句,描述的正是这种似铜铁色的圈足。
在古代瓷器工匠眼中,月光好比瓷器胎色般,皎洁,温润,是其手中承载对月亮各种幻想的器物。 月亮元素在历代瓷器中均可见一二。尤其是以“月白釉”闻名天下的钧窑,其釉色较天青釉较淡,犹如月光般洁白清透。钧窑被誉为“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多数钧窑均呈月色而非玉色。月白釉釉色丰富,有多重釉白色,如皓月、如美玉一般,既有白中泛青者,也有白中泛绿者,有的白中透着微微的金黄色。无论是哪一形色...
吴孝立墓志与瓷器同出,确切表明北宋徽宗重和二年即公元1119 年以前,钧瓷已经开始生产,甚或在神宗元丰八年即公元1085年以前就开始烧造。虽然该墓材料残缺不全,又非科学发掘,但与禹县神垕镇钧窑遗址的发掘资 料、北京金山金墓出土瓷器年代的推断相互印证,有助于解决争论不休的钧瓷开始烧造的年代问题,为研究提供了一组北宋末期钧窑产品的标准器 基本可证“钧窑始于唐,盛于宋。北宋徽宗时期成为御用珍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