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如果说良渚文化玉器是中国古玉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应该是实至名归的中国古玉历史上的第二个辉煌。 这一时期的玉器,不仅数量众多,玉质上乘,并且新创了不少优美器型,线条运用更臻娴,纹饰的审美含量急剧增加,刀工秀逸遒劲,风格清新潇洒。短短的五百年间,给历史留下了无数玉器珍品。 春秋玉器特征 一、主流纹饰 1、新创“春秋龙首”纹。这种由勾连云纹组成的“阴线浅浮雕”龙首,不论是...
6月23日,记者从漳县有关部门获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漳县境内的墩坪遗址进行系统发掘探明,这里属于春秋战国大型戎人墓地,这一探明为追寻该区域西戎文化人群的源头提供了线索。 据了解,墩坪遗址在第一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主要文化堆积是位于墩坪台地南侧边缘的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聚落遗址,该遗址中、北部台地分布一批东周时期的墓葬。为了解墓地文化属性,使其得到有效保护,后经国家文物局...
从2014年8月至今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定西漳县境内的墩坪遗址进行详细勘探和系统发掘,勘探结果表明,墓葬区位于墩坪遗址北部开阔的山前台地之上,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发现墓葬150余座;由于部分区域还未能勘探,推测墓葬总数应在200座左右。 墩坪遗址位于漳县三岔镇三岔村北200米的漳河北一级台地墩坪上。该遗址于第一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主要文化堆积是位于墩坪台地南侧边...
据中国文物信息网19日消息,从2014年8月至今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定西漳县境内的墩坪遗址进行详细勘探和系统发掘,勘探结果表明,墓葬区位于墩坪遗址北部开阔的山前台地之上,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发现墓葬150余座;由于部分区域还未能勘探,推测墓葬总数应在200座左右。 墩坪遗址位于漳县三岔镇三岔村北200米的漳河北一级台地墩坪上。该遗址于第一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主要...
墩坪遗址位于甘肃漳县三岔镇三岔村北200米的漳河北一级台地墩坪上。该遗址于第一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主要文化堆积是位于墩坪台地南侧边缘的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聚落遗址。2012年3月,在该遗址中、北部被盗掘,缴获文物160余件。根据出土文物的鉴定,得知该遗址中、北部台地分布一批东周时期的墓葬。 为了解墓地文化属性,使其得到有效保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
记者12日从湖南省汨罗市获悉,日前,位于汨罗市友谊河边的战国古墓葬现场发掘工作完成,进入文物整理研究阶段。该墓葬距今已经2000多年,是继汨罗桐子坡地区发掘东周古墓群之后的又一重大发掘。
记者12日从湖南省汨罗市获悉,日前,位于汨罗市友谊河边的战国古墓葬现场发掘工作完成,进入文物整理研究阶段。该墓葬距今已经2000多年,是继汨罗桐子坡地区发掘东周古墓群之后的又一重大发掘。 据汨罗市文物管理所所长赵磐介绍,此次发掘清理出土了彩绘陶鼎、陶敦、陶壶、玉璧、青铜盆、青铜车辖等文物,其中陶制彩绘“镇墓兽”十分罕见,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 据介绍,近日汨罗连降大雨,汨罗市文物管理所获得批...
6月7日,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建筑大学、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部门专家组成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长城项目专家组专程到宜君县调研指导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保护工作。 专家组实地查看了遗址一号、六号墩台,偏桥城墙遗址等,详细了解保护工作进展情况,认为宜君战国魏长城的保护工作已经走在了中国早期长城研究保护工作前列,并就下一步保护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强调要保留遗址的历史...
我市近期连续大雨,致使高泉山友谊河水泥厂段高墈发生严重坍塌。近日,汨罗市文物考古所专业人员经过此地时发现高墈上有古墓葬迹象,经进一步勘探调查,初步可确定为一处先秦土坑墓葬。该所立即上报岳阳市考古研究所,经省考古研究所批准后,该所派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田野考古章程对此处古墓葬进行了为期20天的抢救性考古发掘。经科学发掘证实,该墓葬为战国土坑竖穴墓,出土器物有彩绘陶鼎、陶敦、陶壶、玉璧、青铜盆、青铜车...
春秋玉器: 由考古资料可知,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虎,其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无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
战国时期原始瓷的生产和使用较西周春秋更加进步和广泛,胎泥处理更精细,火候更高,釉色更稳定,成型更先进:由前一时期的泥条的盘筑改进为多轮制成型。这时的原始瓷胎细,致密坚硬,多为灰、灰白色,亦有紫色等。釉厚薄较均匀,多里外满釉,一般呈青色或青上泛黄,不太容易剥落。纹饰很少,主要有S形纹、栉齿纹,碗盘内底往往有一细密的由里到外的螺旋纹,外底有一道道切割的线纹。主要器形有饮食器碗、盘、钵、孟、盅、碟、鼎、...
夏至战国时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陶器已经丧失了前一时期的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青铜礼器和生活、生产用器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陶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着传统的面貌,但器型、纹样模仿青铜器的做法相当流行。烧陶窑炉的发展为冶炼青铜炼炉的创制提供了启示;而能用火候较高的温度冶炼青铜,又为改进陶窑炉进一步烧制出耐温较高的白陶器和原始瓷器创造了条件。 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白陶就是一个很典型...
《东南文化》2014年06期 【摘要】浙江地区的原始瓷生产在战国时期达到了顶峰,主要表现在窑址增加、窑区增多、烧造规模扩大,产品器类大幅增加、大量仿铜制品出现,技术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等,其原因主要在于于越民族坚守用仿铜原始瓷礼器替代青铜礼器随葬的传统,推崇、模仿中原礼乐制度的同时发展、健全越国礼制,以及盛行厚葬之风等。 【关键词】原始瓷;战国时期;仿铜礼乐器;青铜器;浙江...
中国古代从战国到东汉的四百余件封泥精品10日于浙江杭州展出,通过“封泥之谜”、“封泥春秋”和“封泥艺术”等方面,再现战国、秦代、汉代的制官、地理、文书、玺印、书法等方面的信息和成果,促进一步了解战国、秦代、汉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盼回望历史,弘扬文物艺术价值。 封泥是春秋战国时期玺印的主要使用形式,当时还没有纸,也没有印泥,为防止非法启封,对需要保存或密封保护的物品或简版文书,用绳捆扎或用笥囊...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