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日前,来自中国山东滕州的70余幅精美汉画像石拓片在纽约中国艺术馆开展,展览从滕州馆藏1500余块汉画像石中精选70余幅汉画像石拓片,从经济、文化、生产生活多个角度诠释中国文化。 汉画像石是中国汉代地下墓室、祠堂和廊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汉代画像石不仅是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通过汉画像石拓片中的内容...
日前,萧县文物部门在该县的庄里乡高庄村发现一座汉代墓葬,经过抢救性发掘,发现墓葬内有考古价值较高的汉代画像石。 墓葬坐落于村东的山坡下,地势较高。墓室长3.9米,宽2.26米,整体呈长方形,两侧用青砖垒成,墓葬前部由门楣石、墓门石组成,石上雕刻有二龙穿三壁、铺首衔环等精美图案,考古人员清理出土5件较为完整的文物,其中汉代画像石3块,陶灶1件,陶仓1件,还有汉代五铢钱、陶仓盖,...
11月1日,迄今国内发现题记文字最多的汉代画像石—文通祠堂题记画像石,入藏邹城博物馆。这也意味着这块千年瑰宝从此将与世人见面,在新的空间里向观众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文通祠堂题记画像石,始刻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2013年出土于邹城市峄山镇北龙河村,一经发现就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该石题记部分突破了东汉早中期题记的限制,多达41行,每行12-18字,共606字(目前已考释...
汉画像石艺术以深沉博大、粗犷古朴的独特风格显现出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兴趣,以致竞相传拓,饮誉海内外。 汉画是指汉代遗留下来的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以及帛画、器物画等汉代的绘画作品。汉代是中华民族绘画的一些法则确立的时期,而汉画浓缩了这一切,汉画的淳朴、粗犷、天真的格调,长于写实而又富于浪漫的想象,天上的神仙、神兽与人间的动物、人物、植物和谐相处,勃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画艺术是...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其经济、文化、艺术都比较发达。汉代的图画是汉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常常绘制在丝绸、陶器、漆器、墓壁等材质上,也有雕刻在石块上的。这种雕刻有画像的石头,就是考古学中所说的画像石(砖)。 画像石和画像砖的艺术是线条的艺术,能在坚硬质地上自如地表现出变化多端的线条性格,体现了独特的艺术美感。汉代画像石(砖)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涉及汉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每幅汉画...
汉文帝刘桓之母薄姬,原来是魏王豹之妻,算命人许负看面相,认为她会生天子,魏王豹于是想当然尔的起了背叛之心,刘邦遂击败魏豹,而薄姬的下场是纳入宫中的织室做工。后来戏剧性的得幸,一夜情生下刘桓,封为代王。刘邦崩,得宠的夫人、妃子都被醋劲大的吕太后幽禁、加害。而薄姬因从不得临幸眷顾,遂得跟随儿子刘桓到北方代地居住。 汉画像石《薄太后输织室》上,四分之三都在描会织室纺纱织帛的场景,右方有丝字。丝是两...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艺术家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留下的石刻艺术珍品,它生动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和生活,蕴藏着丰富历史文化。 山东嘉祥县宋山出土的金马碧鸡分别列于东王公的左右(见图)。汉代黄老思想盛行,道教兴起,神祇不计其数,人们“敬神如神在”,在人与神之间几乎看不出区别。连皇帝也要寻找长生不老之计,求神的保佑。汉宣帝听说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便派人“持节而求之”。神虽然没有请到...
汉画像石,是汉代艺术家以石头为载体,镌刻于祠堂、石阙等建筑中的画作,是研究两汉时期文化、经济、丧葬习俗等方面重要的实物资料。近日,记者来到第一届萧县汉画像石学术研讨会现场,探访汉画像石所承载的汉代历史文化。 萧县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是汉文化、孝道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是汉画像石集中的出土地之一。 据萧县博物馆馆长周水利介绍,在萧县当地出...
南阳汉画馆珍藏3000多块画像石,而反映佛教譬喻经故事的“佛佑金环”画像石少见。图1所示的这块画像石就是其中一件。此石由南阳理工大学副教授、汉画收藏家袁祖雨收藏,长150厘米,宽34厘米,厚30厘米;左为双环相套,中有妇人骑鹿、射箭,右为奔跑之虎。画面刻佛故事,双环相套,意为失而复得之金指环;无角、短尾之母鹿,为佛之常用形象;妇人骑鹿,意为已得佛法;射虎之势,即施法之举;飞速奔跑之虎,意为业障,在...
汉代画像石刻,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是一部形象的汉代生活的“百科全书”,它还标志着我国绘画艺术已走向成熟,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汉画像石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它描绘出汉代社会生活的全景,并折射出中华本土文化的精神风貌。它是汉代人思想意识的图像,它的题材大多游射田猎、车马出行、乐舞百戏、六博对弈、神仙人物、祥禽瑞兽以及历史故事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本文,笔者选取了一组古墓中...
“滕州汉画像石精品拓片巡回展”于5月13日在桐庐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52件不同内容的拓片精品,涵盖了滕州及周边地区汉画像石的风格特征、艺术形式、发展脉络。 汉画像石兴起于西汉早期,延续至东汉末期,是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绘画艺术,也是汉代特有的艺术形式。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以及地面石阙等建筑上的构石,石面上雕刻各种图像,既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又表现了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和精神信仰。汉画...
九女墩汉画像石墓中室墓壁原石 汉画像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高峰,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汉代以后的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形象地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两汉文化乃至中华文明最生动的图像见证,可谓之“绣像汉代史” 、石上史诗。 “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 。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汉代人文荟萃,...
日前,我市汉画馆与武侯祠对馆内部分文物的修复工作引起了更多关注。 由于空气的氧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汉画馆部分画像石的表面出现了沉积,产生很多风化物和附着物,以及临时保护处理的残留物等。武侯祠内部分楹联匾额出现脱色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加速了文物进一步风化受损。为了更好地保护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使其艺术和科研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和利用,汉画馆和武侯祠共修复了汉画像石和楹联匾额30余件。 日前,...
《龙凤呈祥图》汉画像石,画面集龙、凤于一石,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龙与凤配合、对应的情形,广泛地流行于民众之间,反映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习俗之中。其寓意,多是阴阳和谐,婚恋美满,求吉祈福。《龙凤呈祥图》汉画像石画面庄重大方,粗犷豪放,流畅自如, 中间刻擎天石柱,左面刻一对凤鸟交颈,右面刻一对青龙嬉戏,边饰螺纹,布局合理、线条优美,构图巧妙,形象生动,显出了一种高贵华...
它用224块巨型石材修建而成,其中103块雕刻有精美画像,是我国考古史上规模最大、建筑石材最多的汉画像石墓之一;它的画像题材丰富、构图复杂、形象生动、技法多样,集汉画像石之大成,被誉为“罕见的汉代艺术杰作”……它就是整体拆迁并复原于安丘市博物馆的汉画像石墓。 安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春秋时期为莒国封邑;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以侯国名安丘为县名正式置县。 1959年12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