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邯郸市广平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一座清代道光年间的古墓碑,该墓碑距今已有194年历史,根据碑文可断定墓主人曾被授予“登仕郎”官阶,也就是俗称的九品芝麻官。 据了解,广平县文保所工作人员日前在广平县史宋固村意外发现了这座清代道光年间的古墓碑。经测量,该石碑高158厘米,宽57厘米,厚度为19厘米。石碑碑文内容经拓印后清晰可辨。根据碑文可知,墓主人秦复贤,字绪先,秉性仁慈,持身方正,置义学...
近日,方山县碑刻研究爱好者在方山县马坊镇马坊村发现了两通清代乾隆年间的墓碑。 两通碑均为圆首碑,青石质地,清乾隆十一年(1746)勒石,石刻高126厘米、宽62厘米、厚13厘米。其中一通碑碑额题有“皇明特授勅封”字样,右边的墓表记述了马坊裴氏之祖——明代山西太原府指挥裴玉春,祖籍山东朝城县,因军功授职,又以职受籍,后代乃定居于方山马坊之事。此碑另有附碑,刊刻裴氏族谱。 当地金石研究专家武有平介...
昨天,热心市民温先生反映,在越秀山原广州美术馆碑廊大门侧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的都是法文,大意是,该碑是为1860年——1861年为法兰西死亡的海员而建立的。他说,这有可能是英法联军入侵广州的重要历史物证。 温先生是广州市民,家就住在越秀山附近,他和家人经常爬越秀山锻炼身体。2月份,温先生的儿子告诉他,在越秀山上广州美术馆大门内看到一块石碑,石碑上面都是外文,看上去不是英文,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
1月22日上午,焦作市博物馆从焦作七四四七车辆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四四七)院内拉回一通英文墓碑。这是焦作市发现的第一通英文墓碑,墓碑青石材质,高150厘米,宽81厘米,厚32厘米,文字清晰,前些年还完好矗立,近几年倒下后为铺路石,从中间裂开,且非原位置,完全无保护。工厂内老员工也都知道这块碑,相传逝者是英福公司工程师儿子,但无从考证。该墓碑距原英福公司一公里多的距离。有墓碑就应该有墓葬,有...
河北省河间市日前在中华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故居西院,挖掘出冯国璋的无字墓碑。墓碑为汉白玉材质,保存完整,做工精致,刻有精美的双龙戏珠。河间市文保所长吴通玉说,无字碑符合功过是非让后人评说的特征,可断定为冯国璋墓碑。冯国璋,直系军阀首领,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代理大总统。
近日有市民反映称,原位于海淀区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原向东小学)北门西侧近100米处的在建工地旁的民国时期卢幼叔的墓碑不知去向,附近工地工作人称“被几个自称街道办的人用车拉走了”。对此,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办事处表示“绝无此事”。昨日,海淀区文委执法队工作人员称,该墓碑并未列入文物保护范围内。 昨日上午,北京晨报记者在学校北门西侧看到,紧临小学西侧为一处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十余名工人正在铺设地砖。...
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的一个河埠头,有块不知“沉睡”了多少年的“老石头”。周边的不少村民都发现“老石头”上刻了字,但就是没人知晓这些文字写的是什么。 随着越来越多文史爱好者的关注,“老石头”的身世被揭开——它是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海宁乡贤蒋百里先生的姑丈张葆恩和他3位夫人合葬的墓碑。昨天上午,记者赶赴长啸村,亲眼目睹了这块名人墓碑。 “蒋百里先生是兵学家,也是天文学家,他的姑姑蒋左贤、姑丈张葆恩也...
近日,在北辛街道冯河居一处断桥上,记者见到了几十年不见踪影的清代拔贡、大名士赵诚品先生的墓碑。据清代《滕县志》记载,赵诚品是清代宰相“刘罗锅”刘墉的老师。 在老家是冯河居的赵曰海同志引导下,记者见到了刘墉的老师的墓碑:这是一通墓表碑,躺在冯河居的一处断桥上,阳面朝上,有十分清晰的碑文,只是墓表右首顶端断裂,断裂的部分依然附在上面。据了解,墓表碑是墓碑的一种,竖于墓前或墓道内,记叙逝者生平事迹,以...
近日,本报接到市民王先生报料称,位于白云区望岗村的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凤鸣古冢遭遇羊只踏墓、墓前修土路的情况。“有失尊重,还存在破坏文物的潜在隐患。”王先生说。王先生描述说,墓地周围有6只羊,在墓前或立或躺,悠闲自在。墓碑平台上,能见到遍地羊粪和仍未风化的羊尿。 羊群为何闯入墓群?白云区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经现场巡查回应称,羊为当地一项目开发商的保安所养,经过交涉,目前这些羊已进行圈养。该开发...
今年8月以来,海宁盐官发现南宋科举状元张九成墓碑事在海宁、嘉兴乃至浙江省级媒体上纷纷报道或转载,引起了众多文史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兴趣。从疑似到确认,短短几天,一些有关南宋爱国思想家、诗人张九成的史料被挖掘。据8月24日《南湖晚报》刊登的《冷落乡间10年之久嘉兴首位状元张九成墓碑被确认》一文中提到了“曾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的海盐人张元济都是他的后人”。 确实,张九成就是张元济先生的始...
近日,长乐村民反映,国庆前夕,当地发现江田镇南溪自然村深山有一处明代古墓,为中宪大夫谢夷菴和长子副都御使谢士元,于公元1488年所立。然而,该墓损毁严重,亟待修葺。 近日,东南快报记者在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蒋滨建以及谢氏代表等带领下,来到该明代古墓。 在古墓现场,记者发现墓地一片狼藉,随处散落着凌乱的花岗石,有明显遭到破坏过的痕迹。一块墓碑被推倒在地,石旗杆不知去向,只剩下一个莲花型底石。...
8月9日,富平县城关街道办吕村新庄组群众在修下水管道施工时发现石羊及墓碑等文物,即时上报街道办,街道办工委书记杜银虎在获悉情况后,连夜将情况告知富平县文物旅游局局长赵天柱,接报后赵天柱立即安排工作人员赶往现场。 经初步查看,石羊及墓碑处于新庄组内十字路口的东北侧,被浅土层覆盖,鉴于石羊及墓碑处于野外,当时已是深夜,为了防止文物被盗或破坏,确保文物安全,城关街道办新庄村村委会协助文物旅游局派人看管...
本报7月31日报道《文昌发现疑似侵华日军墓碑》后,得到省内文博部门的重视,文昌市博物馆将石碑发掘并带回文昌市博物馆做进一步研究。 7月31日下午,文昌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健看到报道后,从文昌市区赶到铺前港,查看疑似的侵琼日军墓碑。黄馆长认为毋庸置疑这是一块日军留下的墓碑,之前他们在文昌东郊也发现了类似的日军墓碑,并了解到相关的史实。黄馆长说,这块石碑对研究日军侵琼有重要意义,必须采取措施进行保护。随...
7月5日,笔者与浙江省常山县热心市民王惠群在天马街道东淤一座老民居内,发现八块掩没在废土中的国民革命军抗日勇士的墓碑。墓碑字迹清晰可辨。据相邻的老人介绍,老民居原叫“东淤锅厂”,主人是已作古的居民邱正伟。他曾担任民国时期的常山县北平镇镇长。 露在土外的墓碑是青石材质,简朴厚实,约40厘米宽、60厘米长、5厘米厚。笔者拂去废土,清洗墓碑后,看到碑头用大号字体镌刻着“抗日伤亡”字样,小号字迹依然清晰...
昨天从宝坻区文广局了解到,去年9月23日,宝坻城区北城东路拓宽改造时,发现的明代古墓石碑弄清来历了。宝坻文史学者宋健经过多方研究考证得出结论,当天发现的四块墓碑为两通,属于两个主人,其中一人为芮公,另一个为明代宝坻进士薛凤鸣。前者的研究填补了宝坻文史研究史上关于芮氏先贤记录和研究的空白。 去年挖出明代墓碑 去年9月,宝坻进行北城东路拓宽改造,在挖掘下水道时意外地挖出几块石碑。当地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