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沉睡”河埠头的墓碑牵出一段潮乡佳话

  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的一个河埠头,有块不知“沉睡”了多少年的“老石头”。周边的不少村民都发现“老石头”上刻了字,但就是没人知晓这些文字写的是什么。

  随着越来越多文史爱好者的关注,“老石头”的身世被揭开——它是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海宁乡贤蒋百里先生的姑丈张葆恩和他3位夫人合葬的墓碑。昨天上午,记者赶赴长啸村,亲眼目睹了这块名人墓碑。

  “蒋百里先生是兵学家,也是天文学家,他的姑姑蒋左贤、姑丈张葆恩也是很优秀的晚清诗人,张葆恩创办了海宁史上最早有操场的学校,蒋左贤的诗作还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呢!”有文史研究人员如此介绍。

  墓碑“沉睡”河埠头

  这块墓碑“沉睡”在长啸村马家兜29号西侧张家浜的河埠头。张家浜南北走向,四五米宽,墓碑所在的河埠头在张家浜东侧。

  记者发现,河埠头水面以上的部分有四五级青石台阶,紧邻水面的这级台阶,用抹布抹去表面泥沙,一组阴刻的繁体汉字就隐隐出现在记者眼前:酉山卯向兼清封奉政大夫五品衔分部主事增贡生显考吟梅公 妣蒋太宜人(右侧)朱太宜人(中) 周太宜人(左侧)之墓 奉祀子张之藩张之濬敬立。

  横躺的这块石碑长180厘米、宽45厘米、厚8厘米,碑面文字清楚显示,这块“老石头”是一位叫张吟梅的受封清代奉政大夫、五品官和他3位夫人的墓碑。张吟梅是谁?他的墓碑怎么会在这里?记者向周边群众打探,都说不知。

  “30多年前我嫁到这里时,河浜旁就有这台阶。我们走下台阶取水洗衣,水浅时总能看到这块石头上有不少字。但具体是什么字,哪里来的,它在这里‘睡’了多久,一直都没人知道!”家住附近的徐阿姨对记者说。

  金庸母校的创始人?

  张吟梅到底何许人也?他的墓碑怎么会在这里?这块墓碑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海宁文史青年高翔一番研究,发现这块墓碑的背后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高翔介绍,获悉这块“老石头”上有文字,他就将这些文字抄下来进行研究,“在《海宁州志稿·艺文志·典籍》里,我发现了‘张葆恩,字子振,号吟梅,清诗人。张士宽之子,继室蒋翰香为蒋光煦女,亦工诗’等记载,因为蒋光煦是蒋百里的爷爷,我心头一喜,有了这块墓碑的男主人应是蒋百里姑丈的初步推断。”

  “为核实这一推断,我又找来海宁硖石蒋氏家谱,发现蒋光煦的十六女蒋左贤,字翰香,号梅边女史,为诸生张葆恩继室,和《海宁州志稿》里的有关记载及这块石碑的碑面文字能相互印证,我由此认为这块墓碑的男主人就是蒋百里的姑丈,碑面上的蒋太宜人就是蒋百里的姑姑蒋左贤。”

  高翔说,在《海宁州志稿》里,他还发现,受封五品的海宁人张葆恩诗作得好,还创办了海宁龙山讲舍,并在龙山讲舍开辟体操场,使其成为海宁最早有操场的学校,“始建于1870年的龙山讲舍1912年被命名为海宁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到今天已成了海宁市袁花镇中心小学,这是著名戏剧家、教育艺术家沙可夫,科普作家贾祖璋,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香港著名实业家查济民等人的母校,如此说来,这块墓碑的男主人还是金庸先生母校的创始人!”

  有助研究海宁名人

  海宁政协文史研究员张云鹏赶赴现场看过墓碑,同样认为这就是海宁晚清诗人张葆恩和3位夫人葬后的墓碑,“这块墓碑由张葆恩的儿子张之藩和张之濬所立,虽然没写具体的立碑日期,但我们可推断它应立于民国时期。”

  “据《海宁州志稿》、《清人别集总目》等史料记载,张葆恩为清咸丰、同治年间的海宁诗人、湖南衡州知府张士宽之子,受封五品,亦工诗,著有《古梅花吟舫诗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夫人蒋左贤是清代海宁著名藏书家蒋光煦之女,也就是蒋百里的姑母,同样是一位非常杰出的诗人。蒋左贤濡染家学,好长短句,艺术成就颇高,光绪15年(1889年)刊印的诗作《梅边笛谱》,至今还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张云鹏认为,这块墓碑的发现,无论对研究海宁诗词、名人文化还是婚俗礼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有关方面尽快把它妥善收藏。”

  在采访中,记者欣喜地获悉,过不了几天,有关方面就将对此河浜进行改造。届时,这块在张家浜“沉睡”了好多年的墓碑将离开这里,被文保部门收藏。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