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从福建博物院近日举行的2014年考古汇报会上获悉,福建省考古所2014年在福州海域发现东洛岛沉船遗址,沉船上出水的文物,为福州港至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提供了新的物证。 2014年5月,福建省考古所在福州海域东洛岛西侧海湾内,发现水下沉船遗址。遗址所在海床较平缓,遗物分布范围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80米。从海底出水的碇石看,遗址中文物的年代可从宋代一直延续到元、明、清代,具备丰富的科研价...
在位于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在水下沉睡800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经过整体打捞、淤泥清理,现已进入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将有更多“海丝路”遗留文物重现人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南海一号”的考古团队2日透露,自去年11月“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出土小件器物瓷器标本623件,金器107件,漆木器11件,铜钱5000余枚,残损标本2100多件,另有少...
“南海一号”右侧中部船舱位置散落着一摞摞福建德化窑白瓷器和福建磁灶窑绿釉器 这是考古工作者对“南海一号”上清理出来的淤泥海沙等凝结物进行水洗时发现的三枚古钱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承人陈芳财(中)专程从福建晋江前来考察“南海一号”沉船 经过7年的保护发掘,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
考古潜水人员探测沉船基地,图为去年发现绿岛一号作业。 “中研院”去年新科院士臧振华是台湾系统性水下考古第一人。图:台湾《联合报》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不少人类文明秘宝沉埋海中,却无人知。半世纪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继陆上考古后,积极发展水下考古,让这片沉默的历史发声,台湾则迟至近20年才有作为。台湾“中研院”去年新科院士臧振华是台湾系统性水下考古第一人。 开创台湾水下考古,...
考古现场出土的锡壶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洛阳二号”资料图片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装载着“洛阳二号”的板车驶向回洛仓遗址 核心提示|去年9月,偃师首阳山义井村洛河滩发现古沉船,经专家鉴定为清代船只,这是洛阳市首次在洛河沿岸发现古沉船。今年8月份,这艘被命名为“洛阳一号”的古沉船被整体搬迁至回洛仓。 在清理发掘“洛阳一号”时,专家还发现了另一艘船只。专家在“洛阳一...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来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采访“南海i号”发掘保护等情况,为接下来的新闻报道和直播连线做准备。据悉,本月底,央视新闻频道(cctv-13)将播出长达一小时的直播节目《宋船迷踪:“南海i号”考古大发现》。 据介绍,近期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客户端和搜狐新闻将每天对特别节目进行预热,在新媒体平台设置悬念及奖品,与网友互动,并在央视新闻频道投放“南海i号”宣传片。12...
在位于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在水下沉睡800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经过整体打捞、淤泥清理,现已进入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将有更多“海丝路”遗留文物重现人间。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南海一号”的考古团队2日透露,自去年11月“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出土小件器物瓷器标本623件,金器107件,漆木器11件,铜钱5000余枚,残损标本2100多...
这是早期在“南海一号”出水的浙江龙泉窑系青釉印花菊瓣纹盘(12月2日摄)。 这是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内部发掘现场(12月2日摄)。 这是早期在“南海一号”出水的铜鎏金龙纹开口环(12月2日摄)。 这是考古人员在“南海一号”现场发掘(12月2日摄)。 在位于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在水下沉睡800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经过整体打捞、淤泥清理,现已进入沉船内部发掘...
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ⅰ号”从发现、打捞到考古,一直备受关注。昨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和《光明日报》等8家中央级媒体记者组成的“海疆万里行”采访团来到海陵岛,参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直击“南海ⅰ号”考古发掘现场。 昨日上午,采访团探访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各个展厅,参观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试发掘专题展、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及出水...
在位于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在水下沉睡800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经过整体打捞、淤泥清理,现已进入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将有更多“海丝路”遗留文物重现人间。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南海一号”的考古团队2日透露,自去年11月“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出土小件器物瓷器标本623件,金器107件,漆木器11件,铜钱5000余枚,残损标本2100多...
宁波文保所专家最近对慈溪潮塘江一艘古沉船进行考古发掘,考古显示,这是一艘元代古沉船,它填补了浙江省元代海船发现的空白。 根据考古发掘情况,这艘沉船船体残骸长19.5米,宽5米,型深约2米,考古专家初步推测整船全长应该在23到28米之间。整艘沉船除了首尾残损外,其余保存情况较好,船体内还发现了首桅座和主桅座,这说明这艘船配备了两道风帆,不排除还配备有尾风帆;船体残存10道隔舱壁板,从现场迹象...
图为考古学家在安提凯希拉的古沉船遗迹现场进行发掘 据外媒报道,被誉为“古代泰坦尼克号”的位于希腊岛屿安提凯希拉(Antikythera)沉船近日迎来新一季的考古活动,这艘能追溯至罗马帝国时期的遗迹吸引了大批潜水员和考古学家。 据报道,在经过对沉船遗址的测绘后,国际专家团队小心谨慎处理了一小批遗址中的文物,他们希望通过发掘和探寻水下55米深的遗迹,从而解开沉船的真相。 据悉,...
图为考古学家在安提凯希拉的古沉船遗迹现场进行发掘 据外媒报道,被誉为“古代泰坦尼克号”的位于希腊岛屿安提凯希拉(Antikythera)沉船近日迎来新一季的考古活动,这艘能追溯至罗马帝国时期的遗迹吸引了大批潜水员和考古学家。 据报道,在经过对沉船遗址的测绘后,国际专家团队小心谨慎处理了一小批遗址中的文物,他们希望通过发掘和探寻水下55米深的遗迹,从而解开沉船的真相。 据悉,这些文物包括一个完...
图为考古学家在安提凯希拉的古沉船遗迹现场进行发掘。 据外媒报道,被誉为“古代泰坦尼克号”的位于希腊岛屿安提凯希拉(Antikythera)沉船近日迎来新一季的考古活动,这艘能追溯至罗马帝国时期的遗迹吸引了大批潜水员和考古学家。 据报道,在经过对沉船遗址的测绘后,国际专家团队小心谨慎处理了一小批遗址中的文物,他们希望通过发掘和探寻水下55米深的遗迹,从而解开沉船的真相。 据悉,这些...
2012年5月,滦南县渔民在该县东坑坨海域发现一条古代沉船。我省考古部门在初步调查后,在东坑坨海域共发现了两艘古代沉船,初步判断东坑坨1号沉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的铜皮木船。但该船属于什么性质结构,所属的具体年代,是商船、民船,还是客船,船上载有什么东西,一切悬而未决。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几天前,我国第一艘专业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抵达曹妃甸海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