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来自海内外的考古学专家学者13日相聚中国考古学“摇篮”殷墟所在地河南安阳,呼吁将90年前殷墟第一次科学发掘的10月13日设为“中国考古日”,以纪念和传承中国考古学的伟大传统。 “殷墟科学发掘90周年纪念大会暨殷墟发展与考古论坛”当天在安阳举行,海内外200余位从事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学者参会。 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陈星灿26日参加“手铲释天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十年重要考古发现图片展”开幕式时表示,此次“考古发现图片展”为香港民众了解中国考古学提供了一个科学意义的视窗,并希望提升港澳同胞对中国考古发现的关注。 据介绍,“考古发现图片展”由“引言”“万年追迹”“国家起源”“盛世寻踪”“港澳遗珠”“尾声”六个部分组成。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每年度六项重...
9月25日,记者从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经中国考古学会评审委员会三轮投票评选,宁波大榭史前制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获评2016-2017年度全国“田野考古奖”二等奖。 这是宁波大榭史前制盐遗址继获评2016、2017两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并入围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收获的又一殊荣,也是宁波地区考古近20年来再次获评全国“田野考古奖”二等奖。同时,大榭史前制盐遗址也是本次获奖...
记者了解到,最近几年,南京大学考古队先后走进俄罗斯的阿尔泰地区和伊朗北呼羅珊省,开展国际考古合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及赴伊朗考古的意义,水涛教授说:“意义很大,首先是中国学者走到了世界舞台中间实地做工作,让世界考古界看到了中国学者的身影,看到了我们的工作,将来我们会逐渐地取得在世界的话语权;另外,也是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实力也要逐渐地体现出来。”他相信,如果能持续开...
南京大学赴伊朗考古队员与伊方考古队员联合开展土丘钻探工作。 5月13日,在西安举行的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国家论坛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水涛教授对本报记者说:“几年前,我们顺应‘一带一路’倡议进入伊朗,成为第一个进入伊朗工作的中国考古队,这是一个突破!”“今年9月,我们将再次进驻伊朗的这个遗址,进行第二个年度的发掘,下半年还要去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发掘哈拉帕文化遗址,那里是最古老文明...
最近,有关加强文物市场监管和打击文物犯罪的工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果从中国文物事业健康发展而言,仅仅“管”还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强文物的抢救发掘。后者更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众所周知,中国各地能主持地下文物抢救发掘的队伍规模太小。早在 2002 年,香港学者李浪林在《英国考古的政策、管理和操作》一文中指出 :“在国土面积上,英国甚至没有广东省大,全广东省所有考古管理...
451米、529米、606米、1003米…… 自4月20日起,6位水下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北礁海域不断刷新自己的下潜工作纪录,用探索的目光观察更深、更广阔的海底世界,期待寻找可能沉睡在深海中的文化遗存。 借助载人深潜技术,他们突破了我国水下考古以往大多集中于40米以浅海域工作的局面,主动出击,奋力打开了神秘的深海之门。以此为起点,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开启全新篇章。 邂逅载...
“深海勇士号”执行下潜任务 新华社发 本次深海考古调查原计划下潜6次,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调整至7次。借助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水下考古工作者将工作海域最深拓展至水下1003米,下潜时长共计66小时51分,并成功采集到文物标本。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彭晓彤介绍,这是“深海勇士”号交付使用后首次开展试验性应用航次。 在顺利结束7个潜次的深海考古调查后,6名水下考古工作者从西...
自1990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仅仅是把28年的上榜项目累积放到中国的考古地图上,都是令考古人非常骄傲的一件事。 进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的每项考古发掘都是履行了报批手续、取得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在发掘过程中,也是依照了国家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保证了考古发掘的科学质量,其所揭示出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更是不断提供着我们走进历史深处的钥匙,丰富着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
2018年3月24日,中国考古学会在四川省眉山市组织召开学会六届十一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学会理事长王巍,副理事长赵辉、童明康、李季,秘书长陈星灿及各位常务理事出席了会议。本次理事会还邀请各专委会负责人或代表出席,王巍理事长主持会议,共35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先,会议听取了关于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8?成都)筹备工作情况的汇报,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伦院长代表承办方进行了汇报。为保...
记者12日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获悉,在对青白江双元村墓地154号墓葬出土遗物进行清理和修复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木制双连耳杯。根据已经公布的考古发掘资料,该器型的发现在中国尚属首次,十分珍贵。 “耳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一种很常见的器物,在蜀地出土说明当时蜀国和楚国之间就已进行了文化交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馆员杨弢指出,在楚文化中,耳杯形制通...
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论坛揭晓了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6个入选项目,即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山东省济南章丘区焦家新石器时代遗址、福建省明溪县南山遗址、湖北省京山县苏家垄周代遗址、河北省行唐县南桥镇故郡东周遗址、吉林省安图县宝马城金代遗址。此外,蒙古国后杭爱省和日门塔拉匈奴城址获评国外考古新发现项目。 通天洞遗址是新疆区内发现的...
记者16日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获悉,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2017年在王建新教授和梁云教授的带领下在乌兹别克斯坦拜松市拉巴特墓地发掘了52座墓葬,属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游牧文化,并调查了塔吉克斯坦贝希肯特谷地的同类墓葬,此类遗存分布于北巴克特里亚地区。 公元前2世纪,古代月氏人在匈奴和乌孙的打击下,被迫西迁至中亚阿姆河以北的区域,从而引发了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全线贯通。古代月氏西迁...
1月16日,新疆境内首个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通天洞遗址入选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在颁奖现场通过图片展示了他们发掘的丰硕成果。 据了解,通天洞遗址位于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阔依塔斯村东南方向山体中,2017年6月至8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军带领考古工作队在这里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一个洞穴里的文化积层从早期铁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一直到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队还在这个洞...
西部网讯 记者从1月15日举行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科研成果汇报会上了解到,经过多年的寻访,来自中国的考古工作者终于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交界区域找到了大月氏人西迁后留下的踪迹。 按照史料的记载,为了躲避匈奴,大月氏开始了西迁,并最终在“妫水”(今阿姆河)北岸安顿下来。只是定居到这里的大月氏人就像突然消失了一样,后世各国的考古工作者苦苦找寻多年,都找不到它留下的踪迹。 直到20...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