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9月13日至14日,由清华大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论坛以“创忆遗产,数字经济”为主题,聚焦遗产创意和经济发展,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新技术和新创意,拓展文化遗产的展示、阐释方式,使历史记忆重回当代,使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和传播,并重塑文化自...
记者12日从西北民族大学社科院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获悉,该所历时五年推动流失海外的敦煌古藏文文献数字化,目前已完成英藏和法藏精选最有应用价值和学术意义的1000卷古藏文数字化,建成敦煌古藏文文献数字资源库系统。 这是中国首次创建可检索的数字化敦煌古藏文文献资源库,也是首次将英法两国所藏敦煌古藏文以“数字化”形式回归中国,为学界提供全面的原始资料,推动敦煌学、民族学和藏学研究。 20世纪初...
核心提示:因妻妾太多,洪秀全自己连姓名都记不住,怎么传唤享用呢?洪秀全来了个史无前例的创举,数字化依次编号,于是就有了第25妻、第73妻等旷古未闻的名目。他制定了许多奇怪的“数字化”清规戒律,使后宫女人终日生活在非人的苛政之下,动辄得咎,比牛马都不如。 洪秀全 资料图 导语:乡村塾师出身的洪秀全,虽说不上有啥出众的文韬武略,却擅长“数字化”管理,尤其表现在他对后...
1日,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与福建省文物局在福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文物博物馆行业信息化建设,文物资源的科学管理、保护、传播与利用等方面深入合作。 据介绍,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引导各类、各级文博单位共同参与,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技术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文物的价值,发挥文物信息资源的作用,推动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激发文...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文物和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互联网、三维、AR和VR等数字化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使文化遗产“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数字化”赋予文物“新生命” 助讲福建好故事 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由省文化厅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数字文化长廊”极为吸睛。“展馆用数字化将整个文化内涵丰富起来,特别...
甘肃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副馆长张多金近日向中新社记者透露,近年来,以保存国内最大室内木胎泥塑卧佛而闻名的甘肃张掖“西夏国寺”通过数字化三维扫描技术,不仅记录了维修保护过程中的“点滴细节”,还将通过数字化技术展现古建筑。 张多金表示,该馆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持续合作数年的大佛殿建筑壁画塑像三维扫描技术,目前已取得中期成果。这个项目通过三维扫描对大佛殿的建筑壁画塑像进行了三维建模,将使观众能够直...
记者3日从上海博物馆获悉,由该馆建设的国内首创、全面基于数据的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已通过验收,即将开始投入运用。该项目由上海博物馆主持开发、万达信息承建,将是未来“智慧上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介绍,上海博物馆数据中心是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博物馆学为理论依据开发的数据分析和管理系统,以博物馆管理为核心,以流程管理为主线,按人、馆、物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项目所采集的数据内容包括上海博物...
继《国家宝藏》后,《如果国宝会说话》纪录片再度走红电视荧屏,掀起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持续关注。从去年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互联网+中华文明”成果展走红之后,在4月下旬举办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作为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刘玉珠坦言,自己要继续当好“推销员”角色——推动文物数字化作建设性努力,也为促进社会参与打开一扇窗。 把自己比作“推销员”,言语中有几分幽默诙谐,在刘玉珠看来其实意义重大。...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有关要求,切实改善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维护文物安全和健康,实现文物和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传播和利用,更好地促进文物“活”起来,国家文物局日前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有关工作。 通知指出,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是提升...
以三维技术把保国寺大殿拆分成400多组构件,建立一个整体信息数据库,为遗产保护提前干预提供依据;保国寺唐代经幢可以被认定为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梅园石造物遗存……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前后,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结合“遗产事业,继往开来”的主题,连续举办了多个专业讲座会议。近日,记者获悉,该馆正与同济大学等合作,探索将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向更有效、更精准、更规范的方向持续推进,并将启动宁波海丝“第一石”深度研...
为更好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防范建设工作中的破坏、创新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沿线省市应同时启动实体保护与数字化保护工作,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数字化保护支撑、引领和创新实体保护工作,拓展文化遗产利用路径,协同打造融合时代发展、体现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和博大情怀的数字人文平台。 建立统筹高效工作机制。选择现有省市职能部门牵头负责或专门设置省市统筹职能部门,构建省、市、县三级...
为推进数字化建设与科技考古应用,3月15日至16日,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数字化技术与科技考古”专题学术报告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 报告会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明辉、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顾聆博、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实验教学中心副研究员林雪川分别围绕“中国科技考古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云端考古——浅谈航拍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考古制图”专...
摘要:随着时光流逝,由民族文化传统及成果构成的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和替代,甚至失传,特别在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存在许多措施不到位,已经导致许多文化遗产几近失传。对一个民族来说这将是非常重大的损失与遗憾。通过对文化遗产数字化概念的剖析,将数字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及重建方式,并对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抢救及重建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促进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手段的更新和完善...
一)民间文学的特点和数字化采集 (1)民间文学的特点 “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与其他门类的“非遗”相比,有自己的特点。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资源采集角度来看民间文学,其特点是:第一,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世代相传的、集体性(群体性)的口传文学,是语言艺术,它的载体是语言(口语)。“载体”是我们的用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里用的是“媒介”。第二,...
甘肃舟曲苯教文献挖掘整理办公室11日向记者披露,该县对境内发现的大量罕见苯教古文献实施了“数字化”,目前已完成扫描经文235函41939页、禳灾图符及模板100余幅、法器40多种,并拍摄了苯教仪轨视频987个片段、图片2370张,录音26个片段,实现电子化存档。 苯教文化是青藏高原远古文明的“活化石”,囊括藏族社会早期宗教、语言文化、生活风俗的文化体系,对藏传佛教及藏人社会生活的影响极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