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汉 西汉 盛酒器或盛水器 1977年浙江省杭州市玉泉出土 高21.2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0厘米 汉代在长江以南包括今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和江苏南部等地广泛流行硬釉陶器,用当地一种密度较大、粘性较强的粘土制成,与灰陶相比烧成温度更高,陶质更坚硬。有的硬陶上往往有一层薄薄的釉,或黄或绿,烧成温度很高,属于青釉的系统。这件陶壶,颈上刻一圈水波纹,腹部有两圈凸雕弦...
汉 西汉 盛水器或盛酒器 1955年浙江省宁波市出土 高21厘米、口径12.1厘米、底径15.6厘米 汉代南方地区盛行硬陶,它是承自当地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所谓“几何印纹硬陶”的余绪,在汉代陶器中自成一个系统。有的器物上往往施以黄、绿色釉,很接近瓷器。这件双兽耳陶瓿,器身上部有3圈弦纹,弦纹中间有水波纹,涂青黄釉,是一件西汉时期较典型的南方硬釉陶器。
汉 西汉 明器 高31.7厘米、口径12.8厘米、底径12.8厘米 釉陶是汉代制陶业的一项新发明,用普通陶土烧制,胎呈红色,器表施铅釉,呈黄色、黄褐色或绿色,烧成温度约为800℃左右。因其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所以也称“北方釉陶”。由于陶质不坚,釉也容易脱落或变质,所以主要为随葬而用。这件釉陶壶,腹部上部作出兽纹浮雕,是釉陶中的佳作。
文辛亥革命后,民国时期瓷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又有各式精品供应民间需求,这件造型独特古拙、纹饰别具一格、制作极其精细、瓶上写有长篇铭文的民国瓷器,十分稀少,特介绍给藏友鉴赏。 该瓶高47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23.5厘米,撇口,长颈,粗腹,浅圈足,底呈规整的旋纹,并开有细片,胎质细腻,釉面略有开大片,釉色一为乳白色 颈、腹部 ,一为白透明色 凸线开光内 .整器主题纹饰为堆贴银褐色古钱,颈部...
唐 食器 1978年湖南省长沙市铜官窑址出土 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 此盘盘心是白彩圆形,其上和周边涂画褐彩兰草纹,线条流利,转折随意。铜官窑位于今湖南省望城乡的铜官镇至石渚湖之间约5公里的范围内,均称为长沙窑。唐代的史籍中没有此窑的记载,直到1956年发现后,才知道这是一个规模大、品种多且很有艺术特色的窑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铜官窑在中晚唐是最为兴盛,以...
唐 盛器 高38.3厘米、口径16.1厘米 此罐器浑厚丰满,施黑釉,黑釉上的几块蓝斑纹,蓝中闪白,飘忽不定,自然流淌,这种花釉瓷有“唐钧”之称。唐代花瓷的成功烧制,为宋代钧窑的出现及花釉制品的成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 盛水器 1956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30.9厘米、底径9.1厘米 花釉瓷是一种在底釉上洒刷花斑釉装饰而成的瓷器,主要是在黑釉、黄釉、天蓝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的斑点。这种釉上彩需要掌握好釉了的调配和施釉技术。花釉瓷在唐代书籍中也称为“花瓷”,是鲁山窑所烧造。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在河南省鲁山县、内乡县、郏县、禹县及山西省交城县发现过烧造花釉瓷的窑址。器物有壶、罐、腰鼓...
唐 明器 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高37厘米、长27厘米 此俑右手擎鹰,左手持食,目光专注,神情逼真,马鞍后置一猎物。唐代政府设有养鹰坊,有专门负责驯养的人员,贵族官僚也是如此。懿德太子墓中除此件饲鹰骑俑外,甬道壁画中还绘有几个擎鹰牵犬的内监。 绞胎是唐代出现的陶器新工艺,一般多用作器皿,绞胎俑则极罕见。狩猎是唐代贵族时兴的活动,也时唐代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此...
唐 明器 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小土门出土 高23.5厘米、长26.5厘米 陶驴全身施蓝釉,鞍鞯勒饰俱全。形态生动,虽未提腿扬蹄,但它那昂首的姿态及抖擞的精神,似乎正引颈长嘶,备鞍待发。 最为珍贵的是它全身施蓝釉。在唐代三彩陶器中,黄、绿、白三种釉色最为常见,蓝釉器则少见,蓝釉俑就更少。蓝釉出现于盛唐时期,其氧化呈色金属主要是钴。唐三彩中蓝釉的出现,是此后中国瓷器使用青花釉...
唐 盛器 高23.9厘米、口径10.5厘米 此壶盘口,短颈,腹直而深,平底。多棱形短流,后有弓形鋬,肩部两侧有系。流下有贴模印花母子狮纹,系下是贴模印花椰枣纹。3块贴花中皆有“何”字,并有大块褐斑。 此壶出土时间、地点不详,但对照1983年湖南省博物馆和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长沙窑窑址进行发掘所出土的壶形器,它应该属于A型Ⅰ式。该型式计有39件,分别出土于蓝岸嘴、蓝家坡、谭家山...
唐 盛器 1983年湖南长沙望城出土 高19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9.5厘米 敞口平展,颈较长,短流,腹作瓜棱形,弓形鋬,平底。青釉,流下腹部有褐彩题诗:“去去关山远,行行湖地深。早知今日苦,多与画师金。” 1983年湖南省博物馆和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长沙窑窑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掘面积达760平方米。其中,出土形制可辨的长沙窑陶瓷器7211件,器形70种。壶的数量最...
唐 照明用具 1956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30.5厘米 战国秦汉时期多用铜灯和陶灯,魏晋以后,瓷灯开始流行。北朝时期(公元42O——581年)的白瓷,白中泛青,尚处于初级阶段。唐代的白瓷生产技术明显提高,这件白瓷灯台原料优良,工艺讲究,釉色莹润光洁,通体白玉般的色泽使造型更显稳重。
唐 建筑构件 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上京龙泉府城遗址出土 残高26.5厘米 兽头施绿釉,张口翘舌,四犬齿尖利外露,双目圆睁外凸,两耳上卷,脑后竖三尖角。 中国古代建筑中起脊的硬山式、悬山式有五条脊,分别为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正脊两端有龙吻,又叫吞兽;四条垂脊排列着五个蹲兽,统称“五脊六兽”。古建筑为土木结构,于两坡瓦垅交汇点,以吞兽严密封固,防止雨水渗漏,既有装饰美,又有...
明 高9.4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14.3厘米 这件甜白釉瓷罐,直口、短颈、丰肩。肩部堆贴三个海棠花形托饰,每托各附一个圆形系。腹部圆满壮硕,刻有浅浅不易见的缠枝莲纹饰。器型敦实稳重,胎体洁白细腻,白釉莹润光洁。这是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的白瓷产品。“甜白釉”实是“白釉”,在“白釉”的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又在脱胎、半脱胎的洁白胎体上施纯净的透明釉,...
这只陶罐器型丰满鼓实,釉面斑驳淋漓,色泽上黑、白、赭、褐等混合相映,自上而下的流釉像孩子的鼻涕在流淌,那流釉的下部洒洒落落的白斑在赭红的胎色衬托下犹如红土地上的残雪在融化,黑白釉色交织流淌,自然之致。 罐上有一种奇特的物理现象,就是每当空气中湿度逐渐升高时器物上的白斑会慢慢地变暗,湿度越高越暗,直到看不到白色,空气逐渐干燥时白色就会自然恢复过来。这种色泽的变化显示出空气中湿度的变化,让人感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