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贡井区成佳镇正兴村安置房施工工地发现了明代家族墓群,经市、区考古人员的抢救性挖掘清理,发掘出了瓷器和金属制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青花瓷枕,考古专家正对挖掘出的文物做进一步鉴定。 施工工地发现墓葬群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正兴村5组白灵湾(小地名)的安置房建筑工地,“挖出来的东西都运走了,现场也填回去了。”看守工地的张久林师傅说,发现古墓是在14日上午,“挖掘机平整土地的时候挖到的。”...
嘉靖(1522——1566)时,明朝国政渐趋衰败。此时的景德镇瓷器,风格与以前也大不相同。大型器物的制作越来越多,而且一般都比较粗糙,不注重修胎,琢器的衔接痕甚至比明代初期还要明显。 ◆胎体 宫窑的盘、碗、碟等小件瓷器制作精细,胎质细白坚致。大件器物多制作粗糙。修足不够规整,圆器的圈足多呈上宽下窄的楔形,斜削向内收敛。盘类多见底心下凹和塌陷的现象。底足有放射状跳刀痕的现象普遍。现代...
一、用水将器物洗干净,过多使用高锰酸钾的水会呈现紫色,有时用手指蘸点水一摸,手指也会染成紫褐色。 二、顺着太阳光线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探视瓷器表而釉层,老瓷面的磨损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新瓷则无这种现象,有的作伪者用砂纸磨线条的方向力度几乎都一样。 三、老瓷自然剥釉是由于胎釉结合不好造成的,剥釉的周围还可以再剥,新瓷剥釉则是打出来,剥釉的周围胎釉的结合还是紧密的。 四、用大头针撬缩釉点可破裂...
嘉庆瓷器的釉质逐渐变粗,釉面泛青,光润不足,瓷器的釉面上普遍出现轻微的波浪釉和似荞麦粉的针点,俗称“荞麦地”。 嘉庆青花瓷器上的耳系一般非常工整、方正,见棱见角的牌形耳好似古代的玉牌一样,器物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尤其是民窑器。 双狮耳发展到嘉庆时,上头大下面小,模印清晰。一般讲,器物上的耳饰越清晰其年代越早。 另外,嘉庆时出现的帽筒,形体比较高大,有的器身还有镂空装饰,其镂空规矩...
由于顺治时期景德镇瓷器供大于求,工匠可以从容不迫的生产。此时青花瓷画面多处反应了这种供大于求的痕迹:写意的减少,写实画增多;认真描画的作品较多,随意描画的作品较少。另外此时的战乱痕迹也在图画上有所反映,如画的鸟都是单只的,而不是成双成对的,表现出人们孤寂无助的心态;多见高僧、仙道潇洒活动的场景,表现了人们一种逃避现实,追求世外桃源般安逸生活的想法;多见“诗画”一体的装饰形式,一般在纹饰空白处用隶书...
青花瓷是在成型的胎体上用钴料描绘纹样,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品种。青花瓷器出现于唐代,到元代发展成熟。元代青花瓷器所用的钴料有两种,一种是进口料,特点是高铁低锰,发色浓重艳丽,浓厚处有黑色斑点;另一种是国产料,特点是高锰低铁,发色蓝中泛灰。目前国内虽有一定数量的元代青花瓷器出土和传世器物,但大部分流散海外,尤以土耳其、伊朗、英国等各大博物馆的收藏量最多。 2005年伦敦佳士得...
元代青花瓷的发展进程,是有待于我们依据更多的实物和文献予以科学说明的课题。由于对许多虽属细节但又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的未知,我们难以跳开这些隐秘而对整个元青花发展线索作出正确判断。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元青花的历史背景、工艺方法、性质用途都十分复杂,使元青花发展的过程在时间顺序上表现为相互交叉叠合的多层面的统一。也就是说,名义上的时间顺序的划分,是粗线条的、模糊的和逻辑意义上的。 元代青花瓷在自...
明代晚期天启至祟祯年间(1621——1644年)景德镇民窑生产的青花瓷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御窑厂停止生产以后,景德镇民间瓷窑仍很活跃、晚明青花大多数是民窑即不署年款的瓷器,有少数作品如“天启年制”款青花瓶等—类作品,可能是御窑厂的窑工还在继续生产,明朝社会动荡不已,官窑署款,民窑不署款的惯例有些并不严格遵守。当时社会各阶层对青花瓷器的需求量较大,瓷器外销也很活跃,官府限制松弛,从而使民间...
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器。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代表元代青花的最高水平。长期以来陶瓷研究者对元代瓷器。尤其对景德镇青花瓷器认识不清,主要原因是考古学上没有找到鉴定元青花的标准器,无从对其进行对比综合研究。英国大英博物馆达维德基金会收藏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器身上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此瓶造型很有气魄,青花构图丰满,口沿满绘缠枝菊花,瓶颈上部绘并列蕉叶,下部绘...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30余年,政局动荡,使得经济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据文献记载,此三朝有官窑产品:正统三年(1438年)曾禁止民窑烧造与官窑器式样相同的青花瓷器;正统六年(1441年)命景德镇烧造金龙、金凤白瓷罐及九龙凤青花缸;正统十二年(1447年)又有不准民窑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的禁令;景泰五年(1451年)有减饶州岁造瓷器1/3的记载;天顺元年(1457年)曾派中官赴景德...
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成功地烧制出青花瓷器。中国国内现存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代青花瓷有2 00多件。 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多为小件器物,胎体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常见器物有高足杯、碗、盘、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多为日常生活用品,这类青花瓷器...
"如今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甚至是这些瓷器的祖国,你都再也找不到藏品如此丰富的瓷器馆,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是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在陈列中国古代瓷器展览大厅介绍前言上的一句解析辞。这一句话既表达了土耳其人以拥有托普卡帕皇宫这样一座独一无二的博物馆为荣的自豪心情,同时也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地点明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所珍藏的中国古代外销瓷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重要性。 ...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器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等品种。
早在2005年,一件“鬼谷子下山”元代青花瓷罐即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对元代青花瓷的报道热,各执己见,热闹非凡。因为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大瓷罐居然在拍卖场上卖出2.3亿元的天价。 为什么这么值钱啊?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存世量太少,目前全世界只有200多件。听明白了吧,物以稀为贵,好东西稀少了更贵。 2013年6月,北京古玩城旁边的弘钰博古玩城开业,与以前许多处古玩城开业一样,楼里不少店铺出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