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内容摘要:戒坛是剃度出家人的场所,也是佛教寺院的重要附属设施。在宋代,政府严格控制佛教戒坛的创立。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的戒坛逐渐增加,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记载的戒坛数量,似乎都是不准确的。资料显示,在宋代,戒坛的设置有一套完整的规则,应该是在政府的严格监控下进行的。在佛教较为发达的区域,戒坛大体上应该是以州级行政机构为基本标准设置的,而在佛教相对不那么普及的地区,大体上应该是若干个州设立一座戒坛,...
内容摘要:唐初统治者对佛教充满了敌意与戒心,他们不断从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加强对佛教界的社会控制。导致两者关系紧张、冲突不断。成于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的“阎罗王审断图”及其所附冥律,从另外一个角度形象地对唐初统治者的佛教政策及其态度进行了描述,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关 键 词:阎罗王审断图 唐初 佛教政策 作者简介:杨玉明,男,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法制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内容摘要:《碛砂藏》是宋、元时期平江府延圣院僧人主持刊刻的一部大藏经,要完成中国古代历史上这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除了延圣院的出家人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之外,宋元时期民间人士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该版大藏经刊刻记中出现了宋代平江府及其周边地区各色人等的身影,既有地位崇高的官员,也有普通的乡村民众、城市市民,还有不少是出家人。他们之所以捐资雕刻佛教经典,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着发自内心的虔诚的佛教信仰。...
内容摘要:《高僧传·道安传》中“学不师安,义不中难”一语,表明论义在中国佛教史上曾经有过重要影响。敦煌遗书中新辨识出的论义文,帮助我们解决了以往论义研究存世资料有限的困难。本文以敦煌遗书中论义文的释读为基础,结合目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对论义的记载,从论义与论端、论义程序、论义失误、举行论义的时间和论义文五个方面,率先对汉地佛教论义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关键词:论义;论端;立义;论义文;敦煌遗...
内容摘要:藏传佛教法器是藏传佛教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曾在汉藏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历史档案、图像与存世实物,对藏传佛教法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金刚铃杵加以考察,在厘清其发展演变基本线索的前提下,着重探讨明清时期汉藏两地铃杵的制作、相互流传及其影响,并阐明其与汉藏艺术交流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明清时期;藏传佛教法器;金刚铃杵;汉藏艺术交流 作者简介:吴明娣,1964年生,首...
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古籍是这种文化的承载,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不仅仅是佛教界的损失,更是全民族文化的损失。 寺院作为佛教和佛教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承担着对古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佛教古籍在寺院古籍中占据主要部分。什么是佛教古籍?按照我国图书馆界目前通行的定义,主要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的佛教典籍。但寺院中保存的古籍不仅有佛教古籍,还有其他典籍。由于寺院大都位置...
在佛教文化建设过程中,既有共性的内容,也有个性的内容,两者结合,构成一个整体性的佛教文化“大花园”。 自从赵朴初居士提出“佛教是文化”的观点以来,当代中国佛教界在佛教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今天我们回顾这些成就的时候,目的之一是要探讨今后如何做得更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有许多议题可以研讨,其中的一个议题是,如何将佛教文化建设的共性和个性层面加以结合,既重视共性层面的内容,也要注意个性特色。...
中国佛教中蕴含着丰富的保护生命和生态的思想,其思想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众生平等思想;二是生态整体主义。 一 众生平等思想何以成为生态伦理的思想基础呢? 首先,众生平等思想赋予了每一个有情众生甚至是无情众生平等的内在价值,奠定了一种敬畏生命和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学,对保护生命和自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中国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主张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和平等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戒...
摘要:本文就佛教华严法界观对于生态环保的思想基础的启示与提供,做一探究。生态学之最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和“共生”,“共生”相应于佛教之“共业”与“行愿”的思想,“整体性”相应于佛教之“缘起”思想,而此二者皆结合于法界观之中。当代生态危机与宗教学的“终末论”(Echatologie,Eschatology)渐渐合流,本文最后也从华严教学的立场,就此提出反思。 关键词:华严教学、法界观、生态危机、环...
通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有一特殊现象,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和思想激荡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真正复兴时期,而这些时期恰恰是中国的乱世而不是治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道、释的会合与争执,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各种文化思潮的风云际会,都是这样。中国学术与社会的治乱兴衰紧密关联,天下大乱,人们就思天下大治,被社会搞乱了的人心,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想重新来一次拨乱反正...
一、人间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一)人间佛教思想与人间佛教实践的高度统一 人间佛教的思想虽然可以追溯到佛陀时代,追溯到《增一阿含经》中“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但作为一种思潮,毕竟是在20世纪初期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横空出世的一种救世思潮。尽管当时的中国佛教也有所谓激进改革与保守传统的分野,但体现在中国僧人身上的救国救民意识,无疑是强烈的入世关怀。在那个时代,满清的衰败、列强的入...
印度佛教自部派佛教以来,尤其是大乘佛教,重视对宇宙万物的终极本质、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众生的本原和成佛的根据等问题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本体论学说。印度佛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本体哲学思想也随之不断发展,前后变化很大。本文拟就印度佛教的本体“实有”说、本体性空说和本体心识说三个主要的本体论学说类型的内涵与演变,作一简要的论述。 一、本体“实有”说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并不关心,也没...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教的立场,对于印度佛教的教义、教规并不容易理解,有诸多疑问(惑),甚至还有排斥。对此,早期的佛教徒并不是回避这种疑惑、排斥的声音,而是积极地与之对话,形成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与本土文化的一种“宗教间对话”,最早体现这种对话文本的体现在牟子的《理惑论》中,因此可以称之为“《理惑论》模...
内容提要 魏晋至隋唐正史中的很多记载往往源于佛经中的虚构故事,这些故事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被本土化之后,载入这一时期的正史。论文举出一些个案,如王戎识果、陶母剪发待宾、武后驯马等著名的史实都不是他们本人的行为,很可能是本人或记录者对佛教故事的转述或模仿。 关键词 佛教故事 魏晋南北朝隋唐 历史化 在历史事实与虚构故事之间从来不存在一条绝对的鸿沟,两者之间往往互相转化。正史中的人物事迹经过演变与夸...
敦煌石窟是敦煌社会的必然产物,敦煌石窟在敦煌一直是社会化的佛教活动场所,敦煌石窟记录了敦煌及中国社会的千年历史面貌,敦煌石窟历史上对敦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作用,敦煌石窟是她的创造者们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本文即从如上几个方面探讨敦煌石窟与敦煌社会的关系和敦煌石窟佛教的社会化问题。 一 敦煌的地域范围,即是指汉代敦煌郡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的石窟称之为敦煌石窟。敦煌自汉代开发以来...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