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隋唐城明堂和天堂遗址的发掘


    为配合隋唐洛阳城宫城中心区的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于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对宫城中心区遗址进行的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宫城中心区发掘区正处于隋唐洛阳城宫城正殿范围内。文献记载,宫城正殿隋称乾阳殿,唐代先后称为乾元殿、明堂、含元殿等,五代为朝元殿,北宋称为太极殿。这一区域内先后发掘清理出了明堂和天堂遗址等。

    一、明堂遗址

    明堂是武周时期的宫城正殿,按礼制明堂应建在郭城之南三里之外,七里之内。武则天标新立异,自我作古将明堂建在了宫城中心,上为严配之所,下为布政之居。明堂建成后武皇于此宴赐君臣,赦天下,纵民入观。

    遗迹主要由宫城正殿夯土基址、正殿宫院院门、宫院步廊、水渠等组成,形成以宫殿为中心,由宫院院门和步廊围合而成的宫院院落而布局。遗迹大致可以分为三期:
 
    第一期:由宫城正殿夯土台基、宫院步廊、宫院院门围合而成的宫院院落组成。为隋代宫城正殿乾阳殿宫院遗迹。乾阳殿基址东西宽105米,南部被破坏,进深残宽47米。

    第二期:由宫城正殿明堂夯土台基、宫院步廊和宫院院门围合而成的宫院院落组成。为唐代明堂宫院院落遗迹。

    明堂基址平面呈八边形,仅存底部夯土基础部分。由内而外由六周八边形夯土组成。其中心为巨形大柱坑,坑底部为直径约3.67米的柱础石。柱石坑位于最内圈八边形夯土台基的中心部位。由内而外第一圈夯土直径13米,夯土厚10米;第二圈夯土宽6米,残存厚1.2米;第三圈夯土宽8米,残厚10米;第三圈夯土宽8米,残厚1.2米;第五圈夯土宽7米,残厚4米;第六圈夯土宽11米,仅存其外侧边缘底部二层夯土。台基东西、南北总宽约105米。夯土纯净坚硬,层厚8-10厘米。

    第三期:由宫城正殿夯土台基、宫院步廊、宫院院门组成的宫院院落组成,为北宋太极殿宫院院落遗迹。太极殿基址位于隋代宫城正殿夯土台基北60米,台基仅存基础部分,殿址平面呈“工”字形布局。

    此外,在第二期遗迹之前和之后还清理出初唐时期和晚唐五代至北宋早期遗迹,由于破坏严重遗迹形制布局不明。

    二、天堂遗址

    天堂遗址位于明堂遗址西北155米,处于宫城轴线区域西侧,是一处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圆形承重基础的建筑基址,形制非常独特,是武则天命薛怀义主持建造的用以贮佛像的佛堂建筑。

    天堂遗址遗迹可分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遗迹由东西步廊、东西向水渠和隔墙,仅第二期(武周时期)为大型建筑基址天堂遗址。

    天堂基址仅存台基基础,其东面与宫城西步廊相连,北面与东西向步廊房相接,西面有砖铺散水并有宽4.33米的东西向步廊与其他建筑相连。台基略呈方形,南北宽77.7米,东西宽69.15米。台基中心为石砌圆形坑,其外有两周柱础石、一周夯土基础和一周碎石块建筑基础。柱础石两圈,内圈础石12个,外圈础石20个,础石为四块青石拼合而成,并为由一层夯土、一层础石层层叠加而成。夯土基础一周宽5.35米,直接打在生土之上。碎石基础一周,为由残石块组成的圈形带状建筑基础,宽约0.5米。

    水渠:呈东西走向,以砖和石块由白灰黏砌而成。在台基北侧曲折以环绕台基北部。水渠宽约2米,北折部分南北长约15米,台基北侧部分东西长约63米。

    三、考古发掘工作的新收获

    第一,通过发掘,基本搞清了隋、唐至北宋时期宫城正殿及其所在宫院的形制布局和沿革变化。特别是对宫院形制布局的揭示为这一时期宫殿建筑布局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第二,明堂和天堂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特殊历史时期的两座特殊建筑,是宫殿建筑史上的新气象,改变了这一时期宫殿建筑形制布局和空间高度。明堂遗址的八边形夯土台基与文献记载唐高宗永徽年间明堂内样所描述的形制与规模完全一致,天堂遗址的形制布局与佛教密宗供俸佛像的曼陀罗(坛城)的形制布局极为相似,这两座建筑形制布局的揭示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极为珍贵的实例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第三,北宋时期宫城正殿太极殿“工”字形殿的发掘清理,为北宋以至明清时期盛行的“工”字形宫殿形制布局的发展演变规律提供了新实例。

    第四,隋、唐至北宋时期宫城正殿及其所在宫院位置的变化,特别是宋代宫城正殿及宫院所在位置大距离的北移,应是宫城形制布局的大变革而引起的局部变化。中国古代都城由东汉时期的南北宫制到北魏时期单一宫城制,再到隋唐时期在宫城之南形成独立的横长方形皇城布局,进而演变为北宋及其以后时期的内外城相套的形制布局,为揭示中国都城制度这种承上启下的转折变化提供了新线索。

    最后,通过对这一区域宫殿建筑形制布局的清晰揭示,为国家大遗址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石自社   曹岳森   韩建华   周   立   张如意)

 

(《中国文物报》2011年4月15日4版)
 

 ■ 返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