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07年4月在南郊雨花台区刘家村,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曾发掘了一座明初墓葬,其中出土石墓志一个,证明了墓主的显赫地位———明代航海侯、恩国公张赫。令许多人没想到的是,在距离张赫墓葬仅8米左右的位置,还有一座明代大墓隐藏在地下。经过1个多月的考古发掘,昨天,这座明代大墓的墓室成功开启,虽然没有墓志等文字性的文物出现,但是这个明代大墓依然相当给力。 距张赫墓仅8米 昨天上午,记者赶到雨花台区西...
2007年4月在南郊雨花台区刘家村,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曾发掘了一座明初墓葬,其中出土石墓志一个,证明了墓主的显赫地位———明代航海侯、恩国公张赫。令许多人没想到的是,在距离张赫墓葬仅8米左右的位置,还有一座明代大墓隐藏在地下。经过1个多月的考古发掘,昨天,这座明代大墓的墓室成功开启,虽然没有墓志等文字性的文物出现,但是这个明代大墓依然相当给力。距张赫墓仅8米...
这几年,本报陆续报道了我市考古部门在西湖镇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很多古墓葬。12月1日以来,考古人员又在此发现了一座东汉砖室墓,墓室长达11米,宽约4米,北侧还有残长约2.5米的墓道。 考古人员表示,如此规模的东汉砖室墓在考古上比较罕见,可惜惨遭破坏,仅发现零星锈迹斑斑的铜钱,以及一件粘在砖块上同样锈迹斑斑的铁器。 谜团之:墓道为何斜着挖?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西湖实验学校附近一工地...
12月9日,安徽省六安一座新发现的古代碗形墓葬结束了两周时间的发掘,初步确定为一座北宋时期墓葬。这座从规模和复杂程度都较为少见的大墓除了随葬品呈现出与北宋社会“男尊女卑”不符的“女尊男卑”反常现象之外,还因墓室中存有一具空棺而格外引人注目。 11月27日,在六安市一项工程的施工地点发现了古代墓葬之后,安徽省及六安市文物部门专家开始了对这一呈碗形古墓...
闫沛东:以“汉魏大墓”开发我支持 昨日,他给商报记者透露此消息,同时称,反对以“曹操墓”为名进行开发 “只要以‘曹操墓’名义开放,何时开放,何时公布证据起诉,恐怕安阳市又要吓跑一位副市长!下一件证据会直指安阳市领导!” 昨日,闫沛东通过短信息独家告诉商报记者,埋石碑造假者因没拿够钱举报,目前在一家钢厂隐姓埋名。他对否定曹操墓有百分之百把握。 而16位徐姓村民认为闫沛东的证据是假的,对他们构...
重大考古发现———岭南最大底铺石子木椁墓重见天日 增城浮扶岭先秦遗址和墓葬群 邓勃/摄 今天上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场发布消息:配合增(城)-从(化)高速公路建设展开的增城市白湖村浮扶岭古墓地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现已基本结束,揭露面积约150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元明时期的墓葬525座,明代砖瓦窑址1座,出土珍贵文物2000余件(套)。浮扶岭墓地是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汉...
关于《六安汉代大墓保护竟成烂尾工程》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记者今天从安徽六安市了解到,搁置3年的保护规划将重新制订完善,保护工程将重新启动。 六安市日前成立了文化、财政、国土等20个部门组成的协调领导机构,重新聘请专家设计规划方案,六安王棺椁等200多立方木质文物将运回原址,复原六安王陵寝,在原址建设六安王博物馆,并以博物馆为核心建设3个园区。六安还将设立六安双墩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负责王陵区...
相关链接:六安汉代大墓保护竟成烂尾工程新设计方案成立协调机构六安汉代大墓保护有望重启记者今天从安徽六安市了解到,搁置3年的保护规划将重新制订完善,保护工程将重新启动。六安市日前成立了文化、财政、国土等20个部门组成的协调领导机构,重新聘请专家设计规划方案,六安王棺椁等200多立方木质文物将运回原址,复原六安王陵寝,在原址建设六安王博物馆,并以博物馆为核心建设3个园区。六安还将设立六安双墩管理机构,...
■在安徽六安王汉墓内,泥沙、石材随处堆积■供图/新华社 昔日高铁为六安王汉墓“让道” 如今汉墓保护工程却“烂尾”——— 安徽 新华社电作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安徽六安王汉墓堪比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备受海内外关注,高铁项目建设也为保护区文物“让道”。但时隔三年多,耗费4000万元绕道的高铁早已通车,而六安王汉墓原址保护却停滞不前,成了“烂尾”工程。不仅当初计划修建的博物馆成为画...
安徽六安王汉墓内,泥沙、石材随处堆积。新华社记者 郭晨摄 作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安徽六安王汉墓堪比著名的马王堆汉墓,高铁项目建设也为保护区文物“让道”。但时隔3年多,耗费4000万元绕道的高铁早已通车,而寄托各界厚望的六安王汉墓原址保护却停滞不前,成了“烂尾”工程,令人揪心。不仅计划修建的博物馆成为画饼,而且...
安徽六安王汉墓内,泥沙、石材随处堆积。作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安徽六安王汉墓堪比著名的马王堆汉墓,高铁项目建设也为保护区文物“让道”。但时隔3年多,耗费4000万元绕道的高铁早已通车,而寄托各界厚望的六安王汉墓原址保护却停滞不前,成了“烂尾”工程,令人揪心。不仅计划修建的博物馆成为画饼,而且大量珍贵文物仍浸泡在...
错金银铜质俳优俑 新华日报 陈刚/摄 铜印(诚信) 新华日报 陈刚/摄 一号墓编钟出土场景 新华日报 陈刚/摄 一号墓铜质虎帐座 新华日报 陈刚/摄 一号墓铜鼎和铜甑出土场景 新华日报 陈刚/摄 备受关注的盱眙马坝镇大云山西汉大墓考古发掘进入关键时刻。前天,南京博物院就1号大墓新发现,举行了第三次媒体开放日活动。之前,1号大墓墓主身份...
备受关注的江苏盱眙马坝镇大云山西汉大墓考古发掘进入关键时刻。前天,南京博物院就1号大墓新发现,举行了第三次媒体开放日活动。之前,1号大墓墓主身份一直是个悬而未决之谜,经过数月考古发掘,6个备选的“嫌疑人”如今已经基本排除5个,剩下的一个是谁?从目前的考古证据来分析,多重信息指向了“吴楚七国之乱”的带头大哥刘濞…[我来说两句] 铜质俳优 ...
错金银铜质俳优俑新华日报陈刚/摄 铜印(诚信)新华日报陈刚/摄 一号墓编钟出土场景新华日报陈刚/摄 一号墓铜质虎帐座新华日报陈刚/摄 一号墓铜鼎和铜甑出土场景 新华日报陈刚/摄 筒形酒器 备受关注的盱眙马坝镇大云山西汉大墓考古发掘进入关键时刻。前天,南京博物院就1号大墓新发现,举行了第三次媒体开放日活动。之前,1号大墓墓主身份一直是个悬而未决之谜,经过数月...
记者获悉,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先烈中路99号大院内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一座近年来广州市区保存最深的汉墓被发现。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座西汉土坑木椁墓,深达3米,而据考古专家说,其原深可达5米。“广州市区内大多数古墓葬中的器物掩埋在地下不足2米,而这座2000年前的大墓曾在下葬前进行精心设计,非常有气势。”市考古所专家马建国说。 在工地内,考古人员共清理出8座古墓葬,其中有汉墓5座,南朝墓3...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