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1.5米的超长墓坑、雕刻精美的虎首石棺座、神态安详的青瓷抚琴俑……2005年12月22日出土于江宁上坊的东吴大型砖室墓,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六朝墓葬。记者日前从市文物局获悉,按照刚刚完成的上坊东吴大墓原址保护规划,未来几年,这里将建成一座占地40亩的东吴墓葬遗址博物馆。作为南京地区第一座墓葬遗址博物馆,今后江宁地区出土的三国两晋墓葬,都将整体迁往博...
暗道位于于天柱山九井河景区。天柱山的数条支流汇集于此,形成一条落差550米的瀑布,瀑布跌水在坚硬的花岗岩河床上冲击形成了一个个深潭,大的深潭共有9个,九井河因此得名。暗道洞口位于四井地段东侧靠近河谷的山坡上。 ■新闻背景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天柱山暗道被定为文物点。7月上旬,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对这条暗道进行现场勘察之后,确认这是安徽迄今发现的首例人工古暗道。但它的修建时间...
记者从安徽天柱山管委会获悉,近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宫希成对天柱山九井河景区神秘古暗道进行现场勘察之后,确认这是安徽迄今发现的首例人工古暗道。 根据洞内情况和外围地形,宫希成指出,该洞穴洞口、洞内建造规整讲究,石条年代久远,可以确定为一人工建筑文物遗迹,应该是唐宋前后或者稍微远些年代所建。从现场来看,该洞可能有其他出口,是一个有着特殊用途的非常规性建筑。 宫希成指出,目前难以对...
6月10日上午,河南安阳正在发掘距今约3200年的一座商代贵族大墓。墓中的随葬品包括铜锈斑斑的尊、觚、爵、鼎等青铜礼器,散落的青铜戈、矛、弓形车马器和銎斧,以及陶器等保存完整。中新社发 王中举 摄
双孔石刀 记者昨日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海宁小兜里遗址日前已清理5座墓葬,出土玉钺、玉镯、玉璜、玉梳背、玉珠串等大量良渚文化早中期玉器,这是自1995年以来海宁市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良渚墓葬群。其中,除了良渚遗址群清理的反山、瑶山显贵大墓之外,这次发现的5号墓是迄今发现的浙北地区良渚文化遗址中保存完好、最深的显贵大墓。 5号墓出土随葬器物49件,包括鼎、甗、豆、罐、盉、杯等陶器,还...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中,截止到5月2日,阿勒泰市文物局共普查文物点47处,并首次发现一处古代人类的居址。 在汗德尕特乡复查敦德布拉克墓葬中,发现了目前阿勒泰地区最大的墓葬点,共计220座。在墓地北面首次发现一处古代人类的居址。同时,敦德布拉克岩画位于该点附近,证明这一区域在古代阿勒泰是一个重要的聚居地,对于研究阿勒泰地区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价值。
“亚”字型墓葬三座,“中”字型墓葬2座,“甲”字型墓葬3座,陪葬坑3座,陪葬墓区4处,地面建筑7处,历年出土了大量铜器、铁器、陶器及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 这座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位于临潼骊山西麓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东陵,自发现以来的23年间,由于没有做过正式的考古发掘,陵园内大墓墓主身份众说纷纭。 秦东陵...
青铜器在地表就能拾到 出土的玉佩 内容提要:在2004年陕西省韩城梁带村古墓的发现过程中,考古人员一步步探寻古墓的年代、国别、墓主人的身份,其重大意义在于科学的考古过程,考证了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不符,梁带村M19号古墓中的意外发现是否可以考证古墓的国别,墓主人的身份吗?在19号古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终于有了一个重大发现。 主持人:“长安自古帝王都”...
“30多座东汉墓葬疑被盗挖”追踪 枣阳有关部门到现场勘查,当地警方调查后表示—— 大墓未被盗 民警持枪全天候看守 昨日,本报报道了枣阳多座东汉古墓被盗挖后,引起社会关注。记者当日前往枣阳调查发现,目前,现场一座大墓尚未出现破坏性挖掘,已被重点“看护”,全天24小时有人值守。当地文体部门初步认定,该大墓为东汉时期的墓葬。但是因当地无发掘权,他们已...
袁彦发是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梁湖村人,目前在村西的工地上干活。20多天前,他带着镢头等工具干活时忽然发现了一些青砖。随着大型挖掘机的进入,更多的青砖露了出来。一排排的老砖垛成堆,这究竟是什么? 今报郑州讯袁彦发是个农民,但他一直喜欢收藏,“以我的经验看,这青砖像是老东西。”昨天,袁彦发告诉记者。随后,他竟然发现长约500米、宽约300米的地里都是青砖垛,“我估摸...
在游人罕至的天山赛里木湖西岸湖畔,正在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考古人员发现了多处古墓葬,其中大石堆墓形制尤其引人注目,让这美丽的高山湖泊又平添了几许神秘色彩。 天山西段的赛里木湖形成于7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时期。在不少人的眼中,赛里木湖的美是一种缺少文化内涵的美,雪山奇峰、高山幽湖,美得纯净但缺少厚重的味道。 不过,当考古工作者踏上赛里木湖西岸开始进行勘察的时候,这个遗憾被彻底打破了。...
近段时间,位于江宁区的绕越公路工地沿线频频有南朝遗迹“现身”。5月,上坊镇吴家山附近出土两处南朝祭坛遗迹;此后,东善桥段又发现一座长达8米的南朝古墓,并发现了陶俑等陪葬品;日前,谷里街道杨村附近又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南朝大墓重见天日。据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工作人员陈大海介绍,谷里这座南朝墓规格很高且保存完好,按照计划,市博考古队将从今日起开始对此墓进行考古发掘。 这处南朝大墓位...
7月8日,考古人员在清理发掘出的文物。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考古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在新郑市城关镇胡庄村发现两座规模宏大的战国晚期韩国王陵级大墓,专家认为这里极有可能是寻找多年的韩国王陵。墓地位于新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韩故城”之西,是郑韩故城外围的重要墓地之一,规划建设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从墓地的中西部穿过。
因长期风雨侵蚀,陕西省凤翔县秦公一号大墓墓坑南坡出现坍塌。为了有效保护这一珍贵文物资源,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其加固维修,保护工程于5日正式开工。 位于凤翔县南指挥村的秦公一号大墓,距今2500余年。秦公一号大墓是秦公陵园区43座墓葬中唯一经过发掘的墓葬,是我国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殉人最多、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出土最早墓碑实物的墓葬,墓内还出土了时代最早的石磬铭文。秦公一号大墓的出土文物,从政治、...
五色封土、圆形墓坑、放射线遗迹、圆锥状土偶……经过19个月的考古发掘,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境内的蚌埠双墩1号墓葬开启了一个“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对墓葬考古发掘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 罕见墓葬震惊学界 双墩村内有两座高9米以上的古墓葬封土堆,这两个特别大的封土堆是双墩村的标志。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双墩某雷达连推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