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自古以来,制陶瓷的窑炉都只有一个火膛,而禹州城东北隅的宋代官钧窑场,却有一座双火膛窑炉,更稀奇的是这两个火膛像乳房形状,这样的窑炉世上独一无二,它出产的钧瓷举世无双。当初,为啥建成这样一个钧瓷窑炉呢?这里边还有一个悲壮的故事呢! 相传在北宋年间,阳翟城(今禹州市)东北隅有个官办瓷窑场,规模很大,能工巧匠多得很。窑场有个年轻才子,名叫俊瑶,刚刚十九岁,出身书香门第,又聪明,又肯钻研,完整地掌握了制...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的传说。据记载: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钧窑的兴起在宋徽宗时期。当时,奇花异木聚集京城,器皿需用量急剧增多,钧窑产品供不应求,民间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和“黄金有价钧无价”的评说。 据近年考古发掘资料分析:钧窑的烧造历史始于晚唐、盛于北宋、遗续于金元,前后达700余年,...
刘凯民,男,1938年生,祖籍山东淄博。毕业于原建材工业学校,后来在中国硅酸盐学会和北京钢铁学院联合举办的工艺岩石学研究生班进修学习,高级工程师,2003年退休,曾任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原总工程师,在高级日用釉瓷和艺术釉领域有独到的造诣,曾多次获得国家发明奖。30多年来共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12项,1991年被轻工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刘...
钧窑是以禹州钧台窑址而得名的宋元时期瓷窑系。禹州,是钧窑的集中发现地区。钧窑的典型遗址,也在禹州,即钧台窑。对钧窑的研究,一直是陶瓷界讨论的热点,亦有许多重要成果问世。但有些问题,仍处于讨论阶段,未达成共识。下面谈一下笔者对钧窑的一些认识,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一、禹州钧窑遗址概况 禹州是钧瓷的故乡,也是钧瓷窑址发现比较集中的地区。据目前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禹州境内已有上百处钧窑遗址,其中多...
钧窑瓷器成型的方法有许多种,如盘筑、旋转拉坯、合模、印坯、注浆(倒浆)等等,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是注浆成型和旋转拉坯成型,分别称之为“注浆坯”和“手拉坯”,而收藏界及艺术陶瓷界最关注的是“手拉坯”。 手拉坯成形是一种古老的技术,它是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工将可塑泥料拉制成各种形状坯体的方法。手拉坯成形要求手工技术水平高,劳动强度也较大。手拉坯产品一般手感较重(个别的胎体可以做出较薄而分量较轻的效果)。...
雍正朝御窑颜色釉瓷器的烧制,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颜色至精至纯,件件釉质光润清澈,造型、胎质、烧造工艺、施釉方法都十分讲究。 钧窑自古以“浑然天成,绝世无双”而独步官窑界。钧瓷绚烂奇妙之色彩在烧制中自然形成。或如美玉,所谓“似玉非玉腾似玉”;或如蓝天;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即“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也。尤为神奇者,窑变尤象,或如群山叠翠、幽潭帆影;或如雪积南岭、玉暖冰河;或如星辰满天、寒鸦归林...
外形描述:此三足炉高9.5厘米,盘口,直颈,鼓腹,裸足。 整器虽不高大,但其简洁有力的线条勾勒出规整庄重的气概。釉色呈天蓝色,渗透出一些紫红色。这是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它的口部边缘清晰可见黄棕色的胎质,这是釉从上往下自然流淌的结果,在其底部露出足部的部分,可看到其釉层相当的肥厚莹润。 收藏小常识: 钧窑是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位于河南省禹县。钧窑有两大特色,...
在宋代瓷器中,钧窑瓷尤以其美丽新颖的釉色引人注目。这件钧窑盘,通体施天蓝色釉,釉质肥厚,具有乳浊不透明感,有如荧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釉色之美,备受人们的青睐。钧窑盘,北宋日用生活器皿,埋藏地下逾越千年完好无损。其高3.5厘米,口径15.7厘米,足径5厘米。敞口,浅腹,厚底,圈足。盘内外壁均施天蓝色乳光釉,釉质肥厚莹润,呈现鲜亮的蓝色光泽。口沿一周和底部圈足均涂有一层橘黄色汁,黄蓝相间,上下呼应,...
鼓钉三足洗,亦称鼓式洗。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 (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此件洗高 9.4cm,口径23.5cm,足距9.5cm,属同类器中尺寸最大,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北宋初年禹县(今河南禹州市)城北门里的钧白。钧窑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艳丽鲜亮的釉色,变幻神奇的密度,绚丽斑斓的色彩组合,在众多的瓷系中独树一帜,为世人所青睐。 钧窑有官、民之分。官钧胎质虽不精细,甚至胎色泛灰,深色者几乎呈褐色,但胎骨坚硬。由于多次施釉,因此釉层肥厚,然釉层平静腻润,并时有流淌现象。官钧的釉面常有扭曲纹理,似蚯蚓走泥纹(器心底较粗拙,器壁则隐约而不...
古来便有“家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片”之说,因此,历史上不少收藏家都以能寻觅到钧窑瓷器残片为荣幸。民国以来,宋元明清钧窑瓷尚有面世,刻求不得而偶有所获者不乏其人,这种夸张溢美之词便无人再提了。 1996年,桃江县九关山下马迹塘关山村有一村民清理屋基时发现一怪瓶,大敞口、长颈扁腹,器高与口径相当,模样奇特。此瓶颜色更是怪异,室外看时紫光遮体,室内看蓝紫相映,强光下竟又出现美丽的天蓝。村民见所未见,...
钧窑在宋代与汝、官、哥、定窑并称为当时"五大名窑",其窑址在河南禹县境内。宋徽宗赵佶曾将钧瓷定为御用珍品,足见其非同一般。钧窑始烧于北宋, 金元时期续烧,明代停烧,属北方青瓷系统。 钧瓷以釉色取胜,纹饰较少,只在器物的造型上多有变化。如盆类就有葵花式、莲花式、六角式、长方式、海棠式等。其釉色独特之处是使用一种乳浊釉,因为乳浊釉中含有少量铜元素,故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故有"钧红...
钧窑瓷器自古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闻名于世。它品种繁多,造型独特,是中国瓷器史上的名窑奇珍,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现如今,钧瓷因其存世量少、艺术价值高而变得弥足珍贵,纵有千金难求。 苏州市文庙古玩文化创意园雅荷斋的罗先生就藏有这样一件“瑰宝”——宋代钧窑天蓝釉梅瓶。瓶身高28公分,胎体厚重、胎质坚密。通体呈淡蓝色,釉及...
古今陶瓷器中,真正堪称自然天成的土与火的艺术品惟钧瓷莫属。钧瓷工艺中没有刻花、划花、印花等任何人工纹饰,所有的美丽表现在其釉色的绚烂变化之中——月白,天青,玫瑰紫,海棠红,以及五彩斑斓的窑变,在窑门开启之前,任何人无法预知即将出现在眼前的是何样色彩。所有的窑变色彩完全是由炉温环境的变化造成的,毫无人工雕琢痕迹。 钧窑最早始于唐代。在青瓷白瓷一统南北的唐代,河南鲁山段店窑在不起眼的黑釉、褐色釉上点缀...
古今陶瓷器中,真正堪称自然天成的土与火的艺术品惟钧瓷莫属。钧瓷工艺中没有刻花、划花、印花等任何人工纹饰,所有的美丽表现在其釉色的绚烂变化之中——月白,天青,玫瑰紫,海棠红,以及五彩斑斓的窑变,在窑门开启之前,任何人无法预知即将出现在眼前的是何样色彩。所有的窑变色彩完全是由炉温环境的变化造成的,毫无人工雕琢痕迹。 钧窑最早始于唐代。在青瓷白瓷一统南北的唐代,河南鲁山段店窑在不起眼的黑釉、褐色...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