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清 高15、口径17.6厘米 1959年崔耀亭先生 捐赠 敞口,筒状,玉璧式底,内壁施白釉,器身通体以黑釉作地,釉色晶莹,纯黑色,称为乌金釉。釉面用金彩绘山水人物图。由于年长日久,金彩大部分脱落。底无款。为康熙时烧造。此笔筒造型规整,稳重大方,质地坚细,釉面光滑滋润,是乌金釉的代表作品。(杨振玉)
清 通高47、口径12.7厘米 1959年杨德樊先生 捐赠 直口,圆肩,深腹,下腹内敛,底沿外撇,圈足。通体施洒蓝釉,此釉明代宣德创烧,制作方法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再经二次高温火烧成。胎体厚重。罐盖隆起,顶附一宝珠纽,绘二条小鱼,器身绘四条游动的大鱼,分别绘为红、绿、黄、褐色,鱼体丰肥,鱼身刻出细部及腮、翅,神态活泼,栩栩如生。鱼的颜色与器身釉色相辉映...
明 高19.5、口径5、足径5.7厘米 1965年商承祚先生 捐赠 器呈撇口,长颈,弧腹,圈足。通体施翠毛蓝釉。石湾窑位于广东南海县佛山镇石湾村,始于宋,明清为极盛期,器体厚重,胎骨较粗,施釉较厚且光润,是较成功的一种仿钧釉,有“广钧”之称。但和钧釉又有所区别,釉面呈窑变花釉,含有自然形成的一种条状结晶体,似鸟的翠蓝色羽毛,故称翠毛釉。此器造型古朴,釉质莹润,蓝釉甚为艳丽,为明代...
清 高23.8、口径7.6、底径8.2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器呈侈口,束颈,溜肩,直腹,圈足。腹部饰对称双耳。口内、外壁及器底施炉钧釉。底部暗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炉钧釉始烧于雍正时期,是两次入窑烧成的低温釉,釉色仿钧,雍正时期釉面呈红、蓝、紫、绿、月白等色,组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乾隆时期炉钧釉制品,初其釉面仍有雍正时期釉面特征,以后釉面逐渐呈蓝、绿、月白各...
清 高25.8、口径4.5、足径11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直口,溜肩,直腹,圈足。通体施粉青釉,外底书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雍正时期是清代制瓷业繁荣鼎盛时期,瓷器以精细典雅而著称于世,尤以颜色釉为最,品种丰富,雍正十三年《陶成纪事碑》中记有五十七种釉彩,烧造之精,无与伦比,以浅淡素雅的粉青釉、东青釉为最佳。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首创,经元、明时期的发展,到清代雍...
宋 高6.2、口径12.5、足径3.9厘米 196O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敞口、内口沿一周凸起,斜壁深腹,小圈足。釉色深褐,造型古拙。 建阳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北宋时突然兴起,这与上层社会饮茶、斗茶风尚有直接关系。《茶录》中有“茶色白、宜黑盏“之称。 在建阳水吉镇窑址,出土有“供御”“进#”款识的黑釉碗,说明曾为宫廷烧制。 (张燕)
宋 北宋 高3.8、口径9.9、足径2.3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撇口、斜壁、窄圈足,足底刮釉露胎,胎浅灰色,质细腻。器内印层层的波涛纹和四尾游鱼,碗心为一朵花萼。外壁光素,釉层厚而匀净,釉内有分布均匀的小气泡。 印花是宋代耀州窑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题材以牡丹、菊花等图案为主,水波游鱼纹较少见,该碗印花纹饰自然流畅,风吹波起,鱼随水游,动态感很强。(张燕)
宋 北宋 高6、盏口径9厘米 1949年霍明志先生 捐赠 盏与托盘的口沿均呈六瓣花形,外壁有轮旋时所留旋削痕,分瓣处是在轮制成型后,再用棒状工具按压而成,故旋削痕亦随之呈波折状。釉色白中偏黄,釉下施有化妆土,釉层薄,盏和托盘的口沿隐约露胎。 茶托早在南朝时已经出现,至宋代时饮茶之风盛行,茶具愈加考究,茶托上的托圈口径加大并且加高,使盏的底部较多套入托圈内,茶水不易洒出,更加...
晋 高6.7、长15.2、宽11.7厘米 196O年罗伯昭先生 捐赠 卷棚式笼,呈倒置的半圆形,笼的上部是八个透空的长条形孔,下设长方形平台,笼的正面有两个半圆形小门,笼内两鸡卧伏在地,伸颈向外凝视。 该器胎色灰青,釉色青绿中带黄,釉层薄,匀净明亮,为越窑早期产品。 (张燕)
晋 高4.2、径14.2厘米 1960年罗伯昭先生 捐赠 圈为圆形矮墙式,墙面有15个内外相通的圆孔,一羊安卧于圈内,耳目清晰。该器通体施青釉,釉色莹亮,有冰裂细纹。羊,是人类最早豢养的六畜之一,牛羊满圈曾是当时人们所理想的幸福生活。在江、浙、闽、赣等省三国至两晋的墓葬中,曾有较多的羊猪狗圈随葬品出土。 (张燕)
罐通高24.3、口径11、底径11.1厘米。胎土白净。腹部浮雕一朵覆置的莲花,肩贴六个桥形系,盖呈伞状,顶设莲瓣方钮,装饰具有典型的南朝风格。青釉泛黄,垂釉若珠,釉质疏松,密布细碎纹片,带有浙江温州一带瓯窑青瓷特征。 瓯窑,在历史上有“缥瓷”之称,系瓯窑青瓷那微带褐色的青绿色,恰与晋代一种称缥帛的丝织品色调相似,并因晋代文人潘岳在《笙赋》中有“披黄包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句而获名。 瓯...
这件康熙乌金釉胆瓶(图1),高38、口径8、底径13.4、鼓腹径19.5厘米。圈足沿呈泥鳅背,器身施乌金釉,釉质润泽亮丽。器内及足底施浅青绿釉(图2),有窑裂及冰裂纹,器表软道多,有蛤蜊光晕,从器型和釉色看,当为清早期景德镇窑口器物。 康熙时期创烧一种名乌金釉的黑釉瓷器,制作考究,釉面像黑漆一样光亮,极为富丽华贵。这件乌金釉胆瓶流落民间时,口被打残,后被博物馆人士发现,并以低价买回,用银镶口...
中国国家博物馆唐 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 唐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 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
五代十国 五代 1953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大营辽墓出土 高26.3厘米
宋 北宋 高8.4厘米、直径11.6厘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